树下飞出"金凤凰"——遂川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见闻
树下飞出“金凤凰”
———遂川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见闻
□古腾、谢兵生、刘祖刚
一群群珍珠鸡在树林下悠闲地啄着青草,细长的脖子,高挑的双腿,一双充满灵性的眼睛左顾右盼,几只成年孔雀把短而多毛的翅膀圈成了“裙子”,轻盈地跳起了芭蕾,雄孔雀展开色彩斑斓的尾巴,像时装模特一样优雅地摆着“造型”……初夏时节,走在遂川的林下特种养殖基地里,笔者见到了一幅幅美伦美奂的画面。
遂川县山多林茂,生态环境良好,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8.4%。长期以来,该县采取“政府引导、示范带动、群众参与”的办法,从技术指导、疫病防治、加工销售等方面进行全程服务,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发展林下食用菌、畜禽、野生动物等林下经济,推进林下养殖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良种化发展,鼓励、扶持、引导养殖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服务+销售”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以特色种养业为重点的林下经济,使其成为继种植业之后支撑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山绿民富”的林业生态化发展之路。据统计,2011年,全县500余户林农从事林下特种养殖产业,户均年产值突破10万元,创下林区农民增收的新高。
碧洲镇栗头村农民刘海投入60多万元创办的“海泉生态加工立体种养场”,年产“封窖雪酒”1万多公斤;年出栏生猪200多头,存栏母猪20多头;鱼3000多公斤;在30多亩竹林里套种果树、西瓜,养殖鸡鸭各3000多只。刘海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的一套立体加工种养一条龙、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全面增值的生态经营模式。刘海转变传统家庭式养殖方式,在林下养殖的土鸡毛色好、肉质美,备受各地商家青睐,市场供不应求,效益比普通种养场高出5—10倍。刘海自豪地说:“利用林下养鸡,很有‘钱途’啊。”李清明,一名普通农民,却被誉为“从山窝窝里掏金蛋蛋的人”。他独辟蹊径,上山搞起了散养珍珠鸡、山中水塘散养野鸭子、大棚中养殖野鸡、孔鹤等特种动物,经过20年的打拼,养殖基地规模逐步成形,来农庄的客人不仅可以吃上可口的野味,观赏孔鹤开屏,还可以给朋友捎上野鸡、珍珠鸡作为礼品。“特种养殖潜力很大,就拿养殖孔雀来说吧,可谓一本万利。”李清明边介绍边算着一笔账:“我养野鸡野鸭一年能喂四茬,年产野鸡2万多只,野鸭3万多只,加上农庄收入年可收60万元,比种地打工强很多。”随着国家涉农优惠政策的出台,他下一步将采取“公司+农户”的致富模式,带动周围农户走共富之路。
在遂川,像刘海和李清明这样依靠林下养殖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碧洲镇农民林哲浩凭着养蛇技术,向林业部门申请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证》后,在林下圈养千余条王锦蛇,成为遂川林下养蛇致富第一人;枚江乡农民郭长春驯养的海天鼠利润惊人,今年5月还向井冈山旅游区直销海狸鼠300多只,一次收入6万多元。海天鼠以每公斤120余元的高价销往井冈山、广东等地,仅海天鼠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还有几千只野鸭、土鸡、家鹅在梨园的各个角落……遂川的林下产业逐渐走上了规模化发展之路。
如今,该县已形成果茶、畜禽、野生动物驯养繁殖、野菜、药材等五大支柱产业,覆盖农户12万户,年林产经济可达7亿元,使特色养殖业向区域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县特色养殖迅猛发展,从事特色养殖的农户已达到500余户,养殖品种达18个,林下特色养殖业逐步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