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邯郸学步”说开去
作者:衣冥
2010-12-01 13:13
“邯郸学步”是我们大家熟知的一个成语故事,其内容大体是这样的:“春秋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邯郸跟人家学习走路的步法和姿势。一到邯郸,看见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可爱,就开始学习;看见老人走路,觉得稳重,也开始学习;看见妇女走路,婀娜多姿,还继续学习。就这样,没过多久,谁的姿势也没有学会,就连自己原来的走路姿势都忘记了。最后,他只有爬着回国了。”后人用邯郸学步的意思和故事来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
这则寓言故事里寿陵少年的做法真是感到荒唐可笑,愚不可及,为人们所不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种“邯郸学步”的做法还少吗?我们讥笑寿陵少年的同时是否知道有多少人在讥笑我们呢?
一个团队、一个单位乃至一个组织要提升自身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就必须挖掘和整合内部资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利用各种条件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仅凭鹦鹉学舌、像寿陵少年那样模仿别人,是不会有太多的收获的,因为环境和条件变化了,事物的性质也会受到影响,“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就说的是这个道理。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办学规模较大的农村中学,在过去的几年里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赢得了社会的关注和青睐。然而,社会对学校办学期望值的提高,新课改的实施,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学校的办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县乃至全市的教育竞争会更加激烈,学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拐点”阶段。在这样的新阶段,学校领导励精图治,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力争外引内联,努力借鉴外地名校、示范学校的办学经验和管理模式本是题中之义,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如果我们不从学校的师资待遇和力量、生源基础、教研能力和环境设施等方面的实际出发,不对外地的经验消化、吸收和创新,不管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还是天水市一中的“四十字诀”“三个面对”“五个统一”,还是静、会两县的苦教模式等,都笼而统之的照搬、推行,那就有些“邯郸学步”的嫌疑了。杜郎口中学、天水市一中都地处大城市,教育资源相对集中,教育环境也相对优越,静、会两个教育大县的学风、教风历经多年积淀,优势凸显,而笔者所在学校处于国列贫困县的农村乡镇,小学、初中师资力量薄弱、基础教育发展缓慢,有的地方甚至严重滞后。这这种情况下盲目模仿外地教育模式和经验,这难道不是“邯郸学步”吗?
笔者以为,作为一所急需提升内涵的农村中学,要提高办学质量,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努力克服“拐点”问题,学校领导就必须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更新办学理念,苦练内功,探索学校发展的特色道路,而不是盲目走出去,胡乱引进来。比如,针对学生学习自主性差的问题,学校提出班主任强化管理、科任教师加强督促辅导的要求并上升为校本教研的基本课题,其实质还是管得死板,教得呆板,收效甚微。若换一种思路,通过开展自然科学、数学、电脑、写作、编辑、辩论等学术性学生社团,剧社、合唱团、乐队、舞蹈队、摄影社、未来农民社、少年企业家社等娱乐牲社团以及包括各种运动校队、体操队、啦啦队等的体育性社团等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会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由课内强制转为课外激发,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建立起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再如针对学科课堂教学效率低,成绩不突出的问题,学校领导组织了听课团推门听课或跟踪听课,成立专门机构检查语文的识记、背诵(即所谓的背默)情况,制度可谓名察秋毫、滴水不漏,看上去风声鹤唳,实质上还是教师从容应对或疲于应付,结果依然“外甥打灯笼――照旧”。若换一种思路,坚持以人文本,改革、调整评价和激励制度,淡化高考、中考奖励,提高津贴待遇和福利待遇,让大多数教师分享学校发展的成果,提高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肯定教师团队的力量和智慧,淡化少数教师权威地位,淡化名师效应,让大多数教师获得成就感。这样一来,就能让大多数教师感到温暖,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教育教学的热情和激情,真正全身心的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主动参与教学研究提升教学业务能力,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有了良好的教风,就会更好地促进学风的转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此看来,学校办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决不是只借“他山之石”而“邯郸学步”就可以实现的,也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结果,而是一个开放、包容、创新、求实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漫长和艰难,但相信我们只要走得稳,走的正,农村中学就一定能走出“拐点”,探索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迎来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