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倾注百姓事 司法为民解民忧
畅通民意表达机制,认真倾听民声。该院在立案、审判、执行环节分别向当事人随案发放征求意见表,及时征求当事人对法院办案质量、效率、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实行院领导轮流值班制度,每周一至周五都有一名院领导值班,解决较为复杂的群众信访问题。积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到法院观摩庭审。建立了院领导联系点制度,院党组成员定期深入工会、妇联、共青团、社会保障机构等联系点调研。开展巡回办案活动,方便人民群众诉讼。
大走访访出真情,“民情日记”记百姓冷暖。从2009年年初开始,该院开展了“法律进村入户暨法官大走访”、“法官进企业—— —为决战两区项目建设助力”等活动。今年市里开展“访民情、解民忧、保民生”活动,该院又及时跟进。他们走访了全县所有乡镇书记、乡镇长、村支书以及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案件当事人和普通民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法官们广泛了解群众的诉求和愿望,将群众遇到的难题、热点问题及工作建议整理成“民情日记”,人手一本。对需办理和解决的,明确责任人和办结时限,对不符合规定或暂时不能办理的,逐条向群众解释,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镜头一:院长走访途中忙抗洪,解决百余人燃眉之急
院长刘惠贵在践行“法律进村入户暨法官大走访”活动时,得知因暴雨成灾,章庄乡西坑村西梨组和楼仔下组的通行路面全部淹没,部分房屋浸泡水中,有些土房已经倒塌,交通已经中断,村民被困无法外出,一百多号人已经一天没吃上东西的情况。他马上调整工作部署,一边赶往枫田租用船只,一边电话通知办公室立即采购好急需食品和饮用水。法院两路人马赶到西坑村灾情现场汇合,望着两条租来的小船,法官们没有退缩,不顾个人安危,分批将食品和饮用水及时送到被困村民手中,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
刘惠贵表示,开展一系列持续的走访活动,就是要“法官多跑腿,百姓少走路”,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沉下去倾听群众声音,用心倾注百姓事,用情化解群众忧。
镜头二:法槌在乡村响起,恩怨在家门口化解
“我一定会归还那1万元欠款,但能不能年底再还?”被告问道,原告思考片刻后点头表示同意。于是,一起借款纠纷从开庭到成功调解,法官只用了15分钟时间,这是10月13日安福横龙镇两位农民在“巡回法庭”上的对话。
据悉,自全面推行“巡回审判”以来,安福县法院共开展巡回审判219次,审理案件中90%以上都以调解方式结案,一大批案件化解在群众自家门口。
9月20日,该院把“巡回法庭”设在病房中,审理了一起赡养纠纷案件。83岁的刘掌英老人生有四儿三女,7月31日,老人不慎摔伤并入院治疗,因姐弟兄妹不和,竟无人照看。在起诉到法院的当天,法官就来到医院看望老人,在了解案情后,法官当即电话联系老人7个儿女到医院,随后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经过法官不厌其烦的说服教育,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达成了轮流照看的协议,老人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并向法院提出了撤诉申请。
安福法院大力开展巡回审判,变坐堂问案为上门办案,不但及时化解社会纠纷,也减轻了群众的诉累,方便了群众。法槌在乡村响起,恩怨在百姓家门口化解,当事人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生产生活中,架起了贴近群众的“连心桥”。
镜头三:“三调联动”,诉前调处征地补偿款分配纠纷
彭青于2005年8月考入井冈山大学,并将户口迁到井冈山大学。2008年7月彭青毕业,其原籍平都镇冻背村第四村民小组不同意彭青将户口迁回。后来经协调迁回,但彭青家及村小组里的土地被征收后,村小组却不分给彭青补偿款,而且类似彭青的情况在该村大量存在。
为了妥善处理该矛盾纠纷,安福法院立案法官主动找到村、组干部了解情况。经了解,村小组在进行分配之前,召开了村民大会,对分配方案进行举手表决,其中34户同意,19户反对,方案以少数服从多数方式获得通过。根据方案规定,彭青不能享受征地补偿款的分配。在19户反对这一方案的人家中就有好几户存在与彭青一样的情况。立案庭的法官分析了村民对征地补偿款分配方案的意见后,向村、组干部宣传相关法律,要求村组针对目前大学生户口管理和大学生没有分配工作的情况,对征地补偿分配方案合理定夺,引导村组妥善处理此类事情。最后村组干部认为确实要认真对待这一问题,于是再次召开村民大会,确定了按比例分给彭青及其他大学生一定的征地补偿款,使此类纠纷得到圆满解决,并为该村今后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个蓝本。
脚步走到哪里,民情就问到哪里,日记就记到哪里,纠纷就解决到哪里。安福法院将走访常态化,为民司法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