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新闻 | 吉安概况 | 吉安规划 | 县志 | 江西新闻 | 国内新闻 | 旅游风俗 | 特产美食 | 亲子健康 | 房产情感 | 数码科技 | 网络互联

“小芝麻”成就“大西瓜”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编辑 来源: http://www.jatxh.cn   发布者:admin
热度125票  浏览4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进入吉安论坛 时间:2010年10月18日 02:12
 一个自然资源缺乏,没有大企业大财团支撑的贫县泰和,去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亿多元,跻进全省前30强,在吉安13个县(市、区)中排位第二。通过探究,笔者终于找到了答案:“小芝麻”也能成就“大西瓜”。

    挑起今天沉甸甸的果实,追忆泰和发展的心路历程,站在原点看今天,深切感受到了泰和党政班子超前谋划,在资源弱势面前,县委、县政府不等不靠,立足县情,谋划布局,踏实干好“发展小企业、做大小个私、小投资拉动”等“小芝麻”活,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崛起之路。

    小企业做大财政

   “蛋糕”没有大企业也要干大事业。早在上世纪末期,泰和就形成了发展工业兴建园区办企业的共识,县里选择当时县城北郊的文田镇,在这里连片万亩的红壤丘陵地上摆开了战场。征地、规划、平地、通水、通电、通路。

    共识变为共为,泰和人干字为先。几年的打拼,沉睡的荒山荒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纵横交错的园区道路,鳞次栉比的漂亮厂房,形成了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芝麻效应,这里注定要承载泰和工业起飞的平台、县财政的“聚宝盆”。

    建园之初,县里承受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有的说,泰和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搞工业没出路;有的说,这是在搞圈地运动……

    2001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了依托园区办工业的重大战略决策,笼罩泰和争论的阴云消散了。底气更足的泰和领导层甩开膀子大干起来了。

    2007年4月30日,泰和县明确了推进“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城乡提升、和谐平安”四大工程建设的决策部署,并把工业立县置于首位优先发展。

    方向凝聚力量。全县上下形成了集中精力抓工业经济、集中资源服务工业项目、集中力量推动工业发展的态势。一批批客商纷至沓来,一个个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3亿元的合力泰电子工业园建设拉开帷幕、泰和县温岭产业园开园、投资总额10.8亿元的泰和金一泰新能源纯电动汽车项目签约……

    十年磨一剑。历经了10多年的发展,工业园内引进、落户中小企业200多家,园区年实现税收逾4亿元,演绎了小企业也能做大财政“蛋糕”的传奇。

    小个体挺直经济“脊梁”

    壮大个私经济是泰和弥补资源不足、改变颓势的又一力作。

    泰和自古就是交通要塞,目前又集铁路、国道、高速、机场、航道于一身。泰和充分利用这些区位优势扶持发展个私经济。

    1994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举全县之力发展个私经济的决定后,充当国民经济补充角色的民营经济,犹如一夜春风来,当时泰和的个体户,不管是县城圩镇还是村头村尾,大小店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县工商局数据显示:1992年全县只有私营企业5家,到1996年达到350多家;个私经济纳税2200多万元,是1992年的4倍。

    在个私经济呈“星火燎原”的态势下,泰和加快了发展的步伐,县里鼓励民营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通过参股、租赁、兼并等形式,做大做强民营经济。

    1998年5月,泰和个私业主王佑任收购泰和水泥厂,打了个“翻身仗”,第二年水泥产量就达1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700多万元,上交税金580万元。通过10多年的发展,企业已今非昔比。水泥年产量突破了200万吨,纳税额最高的年份达5000万元。
    承前启后,(下转第三版)
TAG: 吉安 泰和
顶:9 踩:8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61 (38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56 (25次打分)
【已经有45人表态】
6票
感动 感动
6票
路过 路过
4票
高兴 高兴
2票
难过 难过
8票
搞笑 搞笑
4票
愤怒 愤怒
7票
无聊 无聊
8票
同情 同情
  • 上一篇:我市部分省市人大代表进行视察
  • 下一篇:王萍在全市国企改革领导小组第九次全体(扩大)会上强调
  •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江西吉安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吉安微搏

    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