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援沪“大白”日记:用朴实无华的文字 记录这不平凡的日子(图)
曾蓓跟同事合影
吉安援沪“大白”日记
大江网/吉安头条客户端讯 记者周雪莉报道:4月27日,距离由吉安169名医护工作者组成的第二批援沪医疗队,奔赴上海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已经过去十几天。吉安援沪“大白”在上海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市民们的心,他们最近的情况如何?来自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吉安县人民医院的几名医疗队成员用朴实无华的日记记录下了自己紧张、忙碌而有序的援沪工作。
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王风婷
4月15日,刚到上海的前几天,我们接到了保税区方舱建成后开舱收治病人的任务,因为医院是新建的,从病人的物资、医护人员物资、方舱布局到防疫防护等细节都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我们日夜往返于酒店和方舱医院之间,反复与施工方协商,经常汇总各类物资清单到半夜才入眠。
4月16日,经过紧张有序的开舱前准备,下午3点开始收治病人,第一天有1500多位患者入舱。4月17日12时,我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进舱接班,工作人员们各司其职交接非常有序,经过几轮的检测工作,我们都已经累得不行,衣服全都湿透了。“听说你们是从井冈山来的?井冈山的红军来了,我们就不怕了,谢谢你们啊!”正当身体疲惫时,听到患者对我们的信任和感谢,心里瞬间充满了力量。是的!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更作为一名井冈山大学的教师,我更要通过实际行动,贯彻践行红医精神、医者初心。
吉安县人民医院眼耳鼻咽喉科周朵朵
4月15日,来到上海的第三天,今天保税区方舱医院的排班表出来了,我被安排在晚上十二点到凌晨四点的班次,心里有点激动。4月16日,经历了几天的外出采集核酸和小组内穿脱防护服的培训,我们终于要进舱了。“进舱,大家加油!”随着组长的大声呐喊,我们一行九名医护人员有序进入病区。在交接完毕后,我开始拿着问卷星生成的二维码,一个个给患者扫码登记,几个小时下来已经累得汗流浃背。
4月18日,今天的工作任务艰巨,需要为方舱内所有患者采集核酸。在方舱内,我们医护人员分工有序,有的负责叫醒病人排队、有的负责搬运物资、穿上“大白”搬运不方便,很多患者看到后都会前来帮忙。我主要负责给患者打印条码,并给他们分发试管,一切都在顺利地进行着.....采集结束后,有患者向我们深深鞠了一躬说道:“谢谢医生,你们辛苦了。”我感动地想掉眼泪,但又怕泪水挡住视线,耽误后面的采集工作。我相信,黎明破晓、彩云绚烂,我们终将战胜疫情。
彭艳萍工作画面
周朵朵外出采集核酸
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彭艳萍
4月17日,来沪支援己有几日,在方舱医院因为需要不断跟患者交流,导致我现在有点喉咙疼痛,说话有些嘶哑,并伴随着咳嗽。我在心里一直给自己加油鼓劲,提醒自己在这关键的时刻千万不能倒下,还有很多病人在等着我们,在吃药休息一晚后状态好了很多。
“大白您好,能不能帮我调整一下床位,我和我女儿住在6楼B区,这里都是男生,8岁的小姑娘实在不方便”。听到患者的诉求,我们一致同意并帮其调整床位。最近,方舱医院来了一位八十岁左右的老太太,不知是吃坏了东西还是肠胃感冒,腹泻十分频繁。我跟队员便成了护理员,一边接开水,一般搀扶着老人,给她喂药、解大便、擦拭身体等。几个小时下来,老人家终于止住了腹泻,安静的睡下。这些都是我们在方舱医院工作的一个个缩影,在这里我们不仅是医生、调解员,也是护理员。
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曾蓓
4月15日,是我们医疗队进驻金海园方舱隔离点的日子,第一个任务就是接收患者入舱。在入舱前,作为感控小组的护士,我会一边穿着熟悉的防护装备,一边督促着队友们的整齐穿戴。今天在方舱里工作了近七个小时,从凉飕飕的换装到汗流浃背的卸装,我们医用手套里的双手都被汗水泡得发白。
4月18日,今天是入舱以来的第四个班次,我们都渐渐进入了状态。在夜班结束后,接到了女儿打来的电话:“妈妈,你在那边怎么样?还好吗?”听着她稚嫩熟悉的声音,原本的睡意全都消失不见,并告知她我一切安好。“妈妈,我们在家会听话的,打电话来没什么事情,就是妹妹今天掉了一颗牙和你说一声。”听到后眼睛酸了,很温暖也很感动。
通过吉安援沪“大白”的日记,让我们看到她们身披“铠甲”,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全力以赴完成好支援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