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红色盐道”
翻开中国的革命历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吉安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1927年的中共中央汉口“八七”会议以后,在中共赣西特委的领导下,吉安地区先后爆发了较有影响力的万安暴动、东固暴动、官田暴动和永丰、安福等10多地次暴动,揭开了工农武装斗争的序幕,唤醒了穷苦民众,为建立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地区的革命战争中,开拓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造了一整套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队建设、经济建设、土地革命以及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的宝贵的斗争经验。井冈山的斗争也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培养了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建立了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红色故事。
在江西省遂川县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就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红色历史和革命故事。那里,是一条鲜为人知的、隐蔽在大山深处的、与井冈山革命斗争密切相关的古道——大坑乡长隆村的“红色秘密盐道”。这条红色秘密盐道,是土地革命时期长隆村民秘密运输生活物资,由遂川至井冈山的必经古道。
长隆村位于大坑乡西北部,当时的长隆距离周边的横岭、大坑圩、堆前、黄坳、五斗江均约30余里,因山高林密、地势险峻,交通极为不便,村民出行只能用双脚丈量崎岖的山路,翻山越岭徒步行走,生活物资也得靠肩挑手提,军事位置可想而知。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封锁,解决红军在井冈山的食盐等急需物资供给,长隆的百姓巧妙地将食盐藏在竹筒里、藏在装扮走亲戚用的竹篮子里、藏在双层水桶夹层,以及用盐水浸泡棉袄等办法,巧妙地躲避国民党军和肖家璧靖卫团的盘查,将食盐等红军急需的物资秘密运送上井冈山,虽然肖家璧曾在长隆村口建炮楼,在交通要道设置暗哨,企图阻拦红军行动和阻止任何军需物资向井冈山运送,但由于村民运送渠道的谨慎、严密而从未失手。后人为纪念这段红色故事,故将此道称之为“长隆——井冈山的红色秘密盐道”。
在长隆村境内,至今保留着三座建于溯溪河上的古桥,也是红色盐道运送粮草物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考证,该三座桥均系明崇祯十年(2637年),时任南京监察御史的郭维经(1588年一1648年,遂川五斗江三溪人)因母病故,回乡奔丧期间,为解决当地百姓过往,积善筹资所建(当地人称之为“维经桥”、“宰相桥”)。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红军发动群众打土豪、闹革命、运送军需物资等,也常由此三桥经红色盐道秘密过往。后人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纪念长隆村的红色革命历史,故将这三座桥取名“红军桥”。也正是穷苦百姓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对革命必胜信念的坚定,长隆村才会有“李氏一家红军三烈士,最后一粒米交军粮,最后一粒盐救伤员,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的红色佳话。
如今的长隆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红色秘密盐道”“红军桥”见证了中国红色政权从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吉安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时代伟业。为教育后人,当地已将“红色秘密盐道”“红军桥”列入红色教育基地,以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后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卢岗臣/整理)
注:本文史料来源《井冈山地区军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