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党建综合体 引领治理新格局——吉州区积极探索中小城市基层善治之路
近年来,吉州区积极探索适合中小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特点、基层党建与城市发展协调互促的基层善治之路,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人文社区、温馨家园”治理模式获评“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系统集成打造一核多元的“红色堡垒”。该区大力推行党建项目化运作,本着“办公场所最小化,为民服务最大化”的理念,系统集成建设“一阵地多功能”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统筹推进组织建设、社区治理、为民服务,实现“党群大融合、服务一体化”。探索智慧新型“大社区”建设。积极策应城市基层党建“大社区小街道”改革,以城北新区为试点,构建“大社区”体制,高标准规划建设2000余平方米的集社区、物业、社会“三位一体”智慧党群服务中心,实现活动阵地联用,解决了老城区社区活动场所紧张的难题。提升特色典型“老社区”建设。针对老城区,巧借实施小街小巷、无物业管理小区改造、“三改三通三进”、既有住宅小区加装电梯等政策东风,优化人居环境。2019年,该区在文山街道思源社区阳明花园小区、习溪桥街道友谊社区枫丹白露小区、北门街道北门社区北辰嘉园小区建设了全市首批5个“红色驿站”。
党建联盟拉起社区共治的“红色纽带”。该区深入推进“四联五共”运行模式,以“三清单一协议”为载体,“支部结对、党员互动”区域化党建联盟全面推开,实现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区域党建互联互动。目前,共建立社区“党建联盟”37个,联盟单位251个,实现社区和驻区单位全覆盖。创建“1+N”模式,打破行政隶属壁垒。2018年率先在文山街道西苑社区创建“1+N”党建联盟,现已全面铺开,在联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带领下,借助各联盟单位资源优势,互联互动、共建共享。借助联盟单位人才资源优势,建立党建团队、服务团队、个性团体3支队伍,增强党建联盟力量,有效推进社区建设。2019年以来,党建联盟队伍开展就业指导、助残助学、扶贫济困、便民服务等活动220余场次,帮助困难群众和小区解决实际问题175件,征集群众意见建议530余条,开展各种义诊、送文化、送法律知识260余次。
在职党员集聚燎原之势的“红色星火”。该区创新“双报到、双参与、双报告、双考核”的常态化管理模式,持续开展以“三认五带头”为主要内容的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服务活动。市、区四套班子领导以身作则、示范带头,以普通党员身份分别到居住地或挂点社区报到登记,亮明党员身份,市、区两级报到人数达8125人。街道社区普遍采取“微信派岗位、党员领服务”方式,即社区根据当前工作和居民需求搜集服务项目,并将服务项目在社区(楼栋)微信群发布,在职党员根据自己工作实际主动接单。全国文明城和国家卫生城创建期间,8000余名在职党员进社区分成若干志愿服务小组,通过微信派单方式,深入背街小巷、社区庭院、居民小区,集中对楼道小广告、卫生死角等进行彻底清理,成为助力“双城同创”的生力军。实行“每月一汇总、每季一督查”,推行党员干部延伸考察,在其提拔任用、推荐表彰前,到考察对象家庭、社区了解党员干部邻里关系、履行居民义务、党员作用发挥等情况,对考察不合格的取消任用、表彰资格。
智慧党建建起互通共享的“红色数库”。该区建立卡、云、网、图、APP“五位一体”智慧党建平台,投入300万元整合“全要素网格”522个,安装智能摄像头1万余个,建成区级智慧平台1个、街道服务信息平台5个、社区服务信息终端37个,初步形成了集指挥调度、视频监控、分析研判于一体的全景可视化智慧体系,有效推动了城市党建“大脑”建设,实行“支部线上发布、党员刷卡参与、全程痕迹管理”的模式。去年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党组织运用智慧党建平台发布志愿活动250余次,4600余名在职党员响应参与、共同战疫。完善手机APP和微信功能,增设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服务“打卡”功能,实现“双报到”在线督办、即时考核,压实驻地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共驻共建责任。此外,开发微心愿、场地预约、网格管理等模块,搭建了党员群众网上“连心桥”。
文/ 吉政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