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造血”功能实现长效增收 万安走出“1+4”产业扶贫新路
江西吉安网讯(刘耀金)近年来,万安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产业发展特色,探索实施“1+4”产业扶贫,强“根”固“本”,涵养“造血”能力,让贫困户持续获得收益,实现早脱贫、真脱贫、不返贫。
“1+4”产业扶贫模式,由1个乡(镇)级和4个村级产业发展模式组成。在每个乡(镇),建立一家扶贫企业,没有扶贫企业的要求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扶贫车间;4种村级产业发展新模式,即每个村完善或新建一个产业基地、一个专业合作社、一个光伏电站和一个电商扶贫站。
为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的目标,万安根据乡村产业发展特色,引导电子、服装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企业,选择生产技能要求不高的加工生产线,在乡村建立扶贫车间,实现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目前,全县建立扶贫车间63个,惠及贫困群众518人。
“前两年,我还是扶贫基地的一名学徒,现在自己掌握了技术,种植了6亩果树,去年有两亩挂了果,收果1万多斤,赚了3万多元。”在万安县高陂镇泗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钟红英向笔者描述着扶贫产业基地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万安始终把如何增强贫困户自身的“造血”能力放在首位,加大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获得持续长效的收益。
万安通过示范基地标准化创建和安排3000元/亩产业基地建设奖补资金,引导各行政村建立1个扶贫产业基地,各地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建立农林产业基地,引导和鼓励贫困户以资金、土地资源入股进行新增扩种,基本实现每户贫困户有2亩以上的长效产业,目前,全县建立扶贫产业基地61个。在全县61个贫困村287户贫困户建立光伏发电站并取得收益的基础上,结合光伏扩面工程,按照每个村60万元的标准下拨扶持资金,在全县135个行政村和麻源垦殖场再新建一座100千瓦光伏发电站,每个光伏发电站每年可实现10万元左右的收入。安排合作社专项资金,扶持建立以村党支部为主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以产业扶持资金和土地、林地等资源入股发展产业,贫困户享受股金分红、技术服务、产品统一销售和入社务工等服务,目前全县建立合作社549个,吸纳贫困户4339户。将益农信息社建设与电商扶贫相结合,建立农产品销售和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帮助农民加快农产品销售、实施信息发布和技术服务,目前,全县已建立60个益农信息社和75个村级电商扶贫站,实现了村村有1个电商扶贫站的目标。
万安“1+4”产业扶贫模式不仅有效帮助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还有效承接了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贫困村集体经济的增长。目前,通过“1+4”产业扶贫模式,全县130多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42697人下降至2017年底的26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