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万安在行动
□本报记者邹军平、龙玉然
去万安的前一晚,记者打电话给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名玉,他一听十分高兴:“欢迎!来到万安、一生平安!”
简单的一句话,却让人觉得万安实在不简单。因为不简单的是广大党员干部的精气神:虽然忙得不可开交,但依然乐观向上。记者去的那天是11月22日,该县正在召开迎接省市脱贫攻坚考核评估工作部署会。
在这个近500人参加的会上,主导性的一句话是:确保省检过关是目前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最紧迫、最重要的体现,全县上下务必万众一心、全力以赴,以必胜的坚定信念,用严谨的务实作风,扎实做好迎检各项准备工作,确保顺利通过省市考核验收,为明年5月份的国检摘帽奠定决定性的基础。
确实如此,你只要愿意走进万安城乡,就可听见到处是一片脱贫攻坚的号子声。记者在万安的一天,每时每刻都在感受当地扶贫干部紧张跳动的脉搏。
“入股脱贫”和“扶贫车间”:以百嘉镇为例
当天上午,记者去了百嘉镇。镇子不大,2万左右人口。但因千里赣江沿镇流经30公里,历史上就是一个重要商埠。如今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觉得特别干净,古树参天,空气清新,老百姓安居乐业。
这里有两样宝贝出名:果子狸和脐橙。
先说果子狸。原本出身在高陂镇谷中村一个普通家庭的饶晓剑,苦心经营野生动物养殖20多年。2013年,万安县井冈野猪豪猪养殖合作社在百嘉镇创建嘉源野生动物养殖基地。该基地占地20多亩,目前饲养果子狸4000多只,辐射周边乡镇300多户农户饲养果子狸15000只,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0多户。基地主人正是饶晓剑。
镇里几乎无人不识饶晓剑。他现在是全国斯巴鲁生态保护奖获得者,2015年还被授予第九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
镇上为了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该基地从2016年伊始,吸收贫困户产业帮扶资金入股,每户股金5000元,发放股权证。签订协议后,无论合作社饲养成效如何,均按照每户每年1000元标准向贫困户支付年度红利,期限为10年。而且贫困户家属可享受继承权。
百嘉镇贫困村2016、2017年预脱贫和非贫困村“1+2”干部帮扶贫困户,基本都参与了“入股脱贫”模式。共有83户贫困户试水,养殖果子狸279只。今年9月份,各自提前拿到了第一个1000元“红包”。
百嘉镇开创的“入股脱贫”产业基地模式,对贫困户发展产业带来了一种新启示。
脐橙,在百嘉与传统造酒业一样闻名遐迩。2012年3月成立的江西伊禾农产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部就在百嘉镇。这是上市公司上海伊禾农产品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这么一个偏僻的小乡镇,居然藏着这么一个大企业。这家我市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主营苗木繁育、种植、仓贮、加工、贸易于一体的柑橘全产业链和农业休闲观光业务。
2017年,公司向慕塘村赠送优质柑橘苗,其中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领取705株,非建档立卡户领取约1300株。另外还专门设立了扶贫车间,优先聘请当地贫困户从事分果、选果、包装等工作,每天用工量达到40人以上,工资收入可达80至120元/天不等,如遇加班,还另有工资。闲着也是闲着,干活不累,还有钱挣,老百姓们很乐意。
同时,该镇通过农业产业信贷通政策,采取“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对没有劳动能力、没有生产条件的贫困户,吸纳10户加入公司合作,每年分红3000元,目前连续两年及时兑现。
拿出十二分的干劲,确保短板全部补齐,弱项一一加强。国土面积2051平方公里的万安,16个乡镇1个垦殖场,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2万。只有坚持长效产业保底、短期产业增收相结合,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有一项以上脱贫产业,才能走出一步活棋。
截至目前,该县基本实现贫困户发展家畜家禽养殖全覆盖,有9635户贫困户根据产业发展的进度和规模申报了产业奖补资金,拨付奖补资金4870万元;培植专业合作社135个,吸纳贫困户3611户,发放入股分红148.54万元;井冈蜜柚、有机茶叶、高产油茶、毛竹分别达5.06万亩、2.8万亩、24万亩和28万亩,初步实现规模化生产;所有行政村建成1座100千瓦的光伏电站,发电收入由贫困户和村集体共享;“就业扶贫车间”已有57家,直接带动就业500余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10余人。
“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工作队”:以芙蓉镇金塘村为例
再难的事,都要由人来办。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之所在。而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显然地位无可替代。带头、示范、靠前、踏实,穷则思变、不屈不挠、一往无前,这是他们必有的品质。
9月27日,全省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电视电话会上,省委副书记姚增科专门点名表扬了万安第一书记工作,称赞“这就是真正作风务实,工作过硬”。
高陂镇高陂村第一书记王建国(市发改委干部)到村里工作后,每天坚持记扶贫日记,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贫困户的需求、每天工作安排等,累计已超过5万字;罗塘乡村背村第一书记余亮良(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团委书记)也坚持记录贫困户信息、困难要求和每天帮扶工作计划、措施等,扶贫日记累计近10万字。
这两位第一书记可不仅是“写在纸上”,更是“干在群众心上”。他们扎根农村、不辞辛劳、事无巨细、服务到位,群众对他们的知晓率和满意率都达到100%。
同样获得“100分”的,还有芙蓉镇金塘村驻村帮扶工作队。
这个工作队常驻村委,自办伙食,善结穷亲。他们每周遍访群众至少1次,梯度化了解每户贫困户的贫困状况、致贫原因、脱贫进展及存在的主要困难等,听取他们的心声诉求和意见建议,并积极予以解决。
该队以井冈蜜柚、光伏发电产业为核心,破解产业发展难题,集中力量打造金塘村脱贫攻坚综合示范点。指导村委利用蛤蟆塘的70亩荒地,建立井冈蜜柚扶贫示范基地,以“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进行统一经营,贫困户与合作社进行司法公证明确权属,发放股权证参与分红受益。
万安,这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原中央苏区县、罗霄山特困片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江西省第二大移民县,“涅槃”起来并不容易。
“十三五”期间,全县有贫困村61个,其中2016年退出35个,今年计划退出17个,2018年退出9个。如今,全县135个行政村均开展了争创脱贫攻坚优秀村工作;下派第一书记145人、驻村帮扶工作队135个,共有工作队员492人;安排结对帮扶干部2111人,平均每人帮扶5户贫困户,实现了贫困户帮扶全覆盖。
正是这些党员干部和群众一道,在全市率先总结并推行了“核定对象、因户施策、责任帮扶、限期摘帽”扶贫到户十六字方针,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干部“1+2”结对帮扶和“干部学用技术”活动;结合脱贫攻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聚焦三个提升”、“三大工作法”(一线工作法、痕迹工作法和“五天四夜”工作法)等,先后得到省领导的高度评价。
“志智双扶”和“一票否决制”:以唐有亮和赵军华们为例
精准脱贫救了唐有亮一家。
高陂镇象湖村五组的今年44岁的聋哑残疾人唐有亮,家里有6口人,住在不到90平方米的危旧土坯房中,上有体弱多病的八旬老母,下有3个正在上学的小孩。家庭收入全靠几亩薄地种点水稻,以及自己做点木工活挣点钱。
2012年冬,唐有亮妻子邓苏芳被查患有宫颈癌,这对于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是雪上加霜。2015年的精准扶贫春风掠向了唐家。通过驻村干部的结对帮扶,镇党委书记赵军华挂户帮扶唐有亮,给他家出点子,提供技术,解决资金问题。唐有亮开始涉足蜜蜂养殖产业,截至目前,年产蜜糖上百斤,增值收益6000多元;还发展了鸡鸭养殖,加上今年毛竹低改上百亩,每年竹笋收益达千元以上。
如今他家新建了二层楼房,小孩也已就业。有了健康扶贫等政策,唐有亮妻子身体已康复。日子越过越好,脱贫致富没问题。
2017年,万安要脱贫“摘帽”。这是一项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为此,全县上下费尽了心思、用尽了功夫:
2016年以来,全县共投入扶贫资金24.65亿元,全县共有央企、省、市直单位,县直、乡镇和民营企业等236个单位参与帮扶,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827.6万元,集中用于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村庄整治等“十大扶贫”工程建设,确保了脱贫攻坚“粮草充沛”。
花了钱,还得办成事。该县坚持每季度评选出1000名村级“脱贫先进户”,每半年评选出500名乡镇级“脱贫先进户”,年终评选出30名县级“贫困户脱贫典型”;开展助力脱贫攻坚“十大杰出青年”和“十佳残疾人脱贫典型”等评选活动,让贫困户学有榜样、行有示范,激发他们的脱贫积极性。
同时,该县先组织帮扶干部学通学精肉牛养殖、井冈蜜柚、蔬菜种植、高产油茶、特种水产等10大类实用技术,帮助指导贫困户发展特色致富产业;统筹农民工职业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工程”等政策,整合资金加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确保每一名贫困劳动力都能掌握一门就业技能。
细节关乎成败,每临大事需有静气。时间紧、任务重、差欠大,怎么办?“督查问责务必最严厉”。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督查考核,并严格兑现奖惩。这是“悬”在该县每名党员干部头上的紧箍咒。
记者在万安采访时,对这种高压态势感触深切。该县督查通报既要通报单位,又要督查个人,实行双通报,发现不按县委、县政府要求到岗到位的,立即进行过程性问责,实行最严厉的问责。对工作不到位、省检查出问题、影响省检达标的相关责任人员,要根据相关问责办法视情进行处理,从通报批评、诫勉谈话直至降职免职。对工作得力、表现优秀、在迎检中做出成绩的干部,根据干部选任条例优先予以提拔重用。坚决不容许在迎检中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
县里4个督查工作队,队员与原单位工作脱钩,采取分片包干、不打招呼、直接到村、直奔现场的方式,不定期进行明察暗访和点名通报。每年安排3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督查,既对发现问题的乡镇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从严问责,也对督查不实的督察人员实行召回制,从严追责。2017年以来,该县对脱贫攻坚领域的22起典型案例进行了通报,通报问责处理35人。
相关评论>>
走进新时代描绘新气象展现新作为
□本报评论员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走进新时代的全体吉安人民,正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埋头苦干、夙兴夜寐,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开创吉安振兴发展新局面,从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吉安贡献。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而走进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描绘出人民的新风貌、吉安的新气象,展现出人民群众的新作为,从而全景式描绘这场伟大斗争,书写历史,这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为此,本报全体新闻采编人员深入基层一线,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采写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行动,并开辟《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专栏,以消息、通讯、言论、微博、微信、H5等等表现方式,多形式、分层次地报道吉安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
丹青难写是精神。人民群众正在创造历史,我们正在书写历史,然而,这种书写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还有差距,《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的报道,难免会挂一漏万;我们的笔墨也显得苍白,无法尽述伟大斗争的波澜壮阔,但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我们将用我们的纸笔与新媒,尽力描绘出吉安的新风貌,人民的新作为,从而引导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奋力迈出“三个走在前列”“两大战略任务”新步伐,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吉安振兴发展新篇章。同时,我们也将全身心地融入这个时代,为吉安的振兴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努力实现吉安的振兴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