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撂荒的土地再显生机——万安开展治理撂荒地工作小记
□梅科红、记者刘娇
耕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耕地撂荒情况的发生,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正常有序运行。万安县因地制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撂荒地实地调查,把撂荒地加以分析归纳、充分利用,让撂荒地长出新的“绿色”,重焕生机。
保护耕地 拒绝撂荒
近年来,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年龄偏大的中老年农民,由于劳动能力不足,出现了耕地撂荒的现象。对此,万安县实行关口前移,事先做好避免耕地撂荒的各项工作,通过广播电视、入户宣讲、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宣传保护耕地、拒绝撂荒的重要性,并引导农村致富能手、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并对有合作意愿的农户实行土地入股,最大限度地避免耕地撂荒。
在该县芙蓉镇龙溪村,由于该村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村里耕地出现了撂荒的情形。该县及时引进了外商到村里进行农业产业化开发,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签订了规范的耕地流转合同,成功流转了400多亩耕地,创建了龙溪谷农业基地,种植猕猴桃、葡萄等经济效益好、附加值高的水果,并吸纳当地30多户贫困户在基地务工,帮助每户贫困户年均增收5000多元,有力地推进了脱贫攻坚工作。
治理撂荒 披上“绿装”
去年年初,万安县组织各乡镇对撂荒耕地进行了全面摸排,因外出务工、户口外迁、偏远贫瘠、零星分散等因素造成的耕地撂荒共计813亩,因万安水电站蓄水造成的水淹田300亩。万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于2016年6月22日下发了《关于开展恢复撂荒耕地生产的紧急通知》,把恢复撂荒耕地生产作为当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农业、国土、农业开发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消除撂荒耕地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要求各乡镇场要成立相应机构,实行耕地撂荒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零目标制,并将撂荒耕地恢复生产纳入对各乡镇场全年粮食生产目标重要考核内容。
县农业局抽调技术骨干成立技术指导小组,根据撂荒耕地的性质对各乡镇的撂荒耕地按照宜果则果、宜稻则稻、宜菜则菜的原则分类指导。技术指导组将五丰镇荷林村因少劳力和野猪危害导致的撂荒耕地,整成条带种植井冈蜜柚;对芙蓉镇因缺水源导致撂荒的耕地,考虑到芙蓉镇离县城较近的优势,指导农户改种蔬菜。截至去年8月12日,该县撂荒耕地813亩全部恢复了生产,其中种果面积472亩,种粮325亩、种菜16亩,撂荒耕地全部焕发出绿意盎然的“春意”。涧田乡涧田村因万安电站蓄水后,造成了近300亩水淹耕地,一直在撂荒。涧田村通过兴修水利,修筑河坝,硬将水淹田变成了良田,种上特早熟早稻品种,然后发包给村民经营,有效地缓解了人多田少的问题,又为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近万元。
为了确保农村耕地撂荒整治工作的力度和效果,整治期间,万安县还成立了由县委农工部、县纪委、县财政局等单位组成的恢复撂荒耕地督察组,对全县各乡镇的整治工作进行督察,对认识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够的乡镇,由县纪委对乡镇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对积极治理并取得成效的乡镇,则在农业产业项目、惠民补贴等方面予以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