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富好脱贫 ———永丰潭城乡“扶贫夜校”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伍巧明、饶晓华、首席记者蒋阿平
贫困群众之贫,往往贫在思想、理念和技术。
坚持“智志双扶”。永丰县潭城乡以“贫困户学得进用得好、帮扶干部懂政策会业务”为目标,积极探索创办“扶贫夜校”,开设中心课堂、机关课堂、互动交流课堂等“智”富三课堂,有效激活了脱贫致富的“内驱力”。
“扶贫夜校”自2016年启动以来,已逐渐成为了贫困户及帮扶干部的“充电站”,更成为了党员干部、致富能人带领贫困群众脱“穷帽”的舞台。
量身教学,中心课堂接“地气”
为推进脱贫攻坚,该乡立足贫困群众脱贫需要,设立了中心课堂,每周在各村级活动场所流动授课,增强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
“中心课堂”根据时令和各村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群众需求、农时农事、生产生活方式等实际,量身定制授课“菜单”,将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知识、信息及时传递,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让群众从不想干到主动干,从不会干到好能干,从根本上破解了贫困群众脱贫自主意识不强、脱贫能力不高、产业脱贫技术薄弱等问题。
“外请”生产技术专家、“内招”本地种养大户、“中邀”惠民政策宣讲员,“中心课堂”课程丰富活泼又紧贴实际,涵盖了烟叶栽培、蘑菇种养及畜牧养殖等农业产业技术,当前全县和全乡重点工作的政策宣传以及农村电商、网络入门等内容。
为避免因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而出现教学覆盖“死角”的问题,该乡还以新媒体为抓手,通过建立QQ学习群、微信学习群的方式,在线讨论种养技术,实时共享学习资源等,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学习,教育教学全覆盖。
“中心课堂”让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了解到农业、文化、电商及当前政策等方面的内容,方便贫困户随时学、随地学,深受贫困群众的欢迎。截至目前,全乡“扶贫夜校”已开课21堂、培训1.6万人次。
灵活促学,机关课堂有“底气”
只有自己弄明白政策,才能确保贫困户“政策红利”不受损,帮扶干部作为脱贫攻坚中的“生力军”,更需要懂业务、善作为。
该乡开设机关课堂,对全乡帮扶干部进行业务知识培训,让干部了解掌握驻村帮扶贫困村基本情况,帮助帮扶干部增强业务能力、吃透各类扶贫政策。
为保证机关课堂实效,该乡采取随机抽考、扶贫测试、知识竞赛等方式,以考促学,以学促干,全方位、多角度考核帮扶干部。周一例会时,由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随机抽查乡干部脱贫攻坚政策掌握情况和所帮扶贫困户情况熟悉情况。定期组织全体乡、村干部进行扶贫知识闭卷测试。考试不过关、成绩不合格者限期进行“回炉”,确保全体党员干部“技术过硬”、作风优良。
贴心交流,互动课堂聚“人气”
除了技术培训、政策宣讲等中心课程外,该乡还定期由村两委班子、村民理事会等组织召开“班会”,开设互动课堂,方便贫困群众与党员干部互动交流。
针对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中村内的重大事项、难点问题等,通过村民自主发言、代表会议票决制等方式,有效落实国家有关惠民利民政策。
仙塘村杏家门土坯房拆除过程中,村“两委”班子在10天内组织村民代表开了3次“班会”,就杏家门新村建设项目与群众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自主发言、村民代表票决等方式,全票通过了杏家门土坯房拆除方案,成功拆除了无人居住危旧土坯房2间共280平方米,拆除无人居住残垣断壁房6间共1000平方米,拆除无人使用的茅厕材杂房10间共350平方米。
互动课堂的设立,让村内重大事项在决策实施前经过充分的协商、酝酿和完善,避免了有关事项的“冲动决策”和“临时决策”,事后村民认同感强,有效促进了村内的和谐稳定。
为解决党员干部与群众碰面交心时间少,群众内心真实想法和需求了解不深等问题,该乡还把互动课堂开到了群众家门口,向村民宣传政策、征求意见等,架起了党群“连心桥”。
中心课堂提升贫困群众综合素质,机关课堂增强干部扶贫业务本领,互动课堂消除干群误会,“扶贫夜校”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求知需求,提高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据统计,全乡共有贫困户292户1063人,截至目前已脱贫178户64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