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乐业有新风——看泰和美丽乡村建设提速升级
□肖家驹、梁生斌、谢子洋
自2006年以来,泰和县抓点示范、重点推进、全面铺开,涌现了苏溪镇滩尾村、马市镇蜀口村、螺溪镇保全村、澄江镇黄岗村、沙村镇绵溪村、苑前镇书院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精品村落,105国道苏马线、319国道碧澄线美丽乡村风景示范带也华容初显。
1.24亿元资金, 1941个建设村点,12年来,该县美丽乡村建设打底子、整面子、强里子,由内而外提速升级,改革成果惠农兴村,农民安居享乐业,美丽乡村新风拂面来。
打好底子 乐业在农村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该县因地制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推广实施“新农村+”带动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井冈蜜柚、泰和乌鸡、竹篙薯、酱菜、百合、灵芝等特色产业扬优成势,苏溪镇旗山、芦子洲,马市蜀口洲、车田,澄江石岭等地的新农村建设,催生了当地乡村游、农家乐等新兴产业,成为广大群众致富增收的好帮手。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顺应美丽经济而生的新兴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达50余家,遍布全县24个乡镇。打造了7条旅游线路,涌现出了马市镇蜀口洲、苏溪镇滩尾、塘登、芦子洲、禾市镇槎滩陂、螺溪镇普田、澄江镇黄岗等一批国家3A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省)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农家乐等,正在逐步形成功能完备的乡村旅游圈,乡村生态游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苏溪镇旗山村、泰和垦殖场军马岭分场等新农村点紧紧抓住农村电商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以泰和乌鸡为主打的乌鸡蛋、乌鸡酒、泰和乌鸡扒鸡及酸甜萝卜、茶油、百合、大米等20大类、100多个品种的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远销北上广。截至2017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万元,较上年增长10.2%。发展绿色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电商化、品牌化,正引领泰和农业新潮流。
整好面子 安居有环境
“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农村垃圾处理由乱扔乱倒向规范化处理转变,该县建立了一体化模式,所有垃圾全部运往县城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2015年始,该县进一步健全了保洁员制度等新农村建设长效管理机制,成立了农村清洁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各类专项整治,加大农村垃圾治理设施配套建设。截至2017年,该县财政累计安排农村清洁工程专项资金5840万元,用于全县24个乡镇场设施采购、日常保洁运营,所有的自然村按不低于总人口3‰的标准配备了保洁员。同时,制订了县级、乡镇场、村组、农户四级垃圾治理收集、清运、保洁、无害化处理、设施维护、考核评比及验收等13个方面80多条制度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实施。真抓实干出实效,好环境住得也舒心。
做好里子 新风拂面来
农村成立“红白理事会”,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庆事宜小办,倡导健康文明的乡风民俗。村民理事会是该县探索村级事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之举,将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情交给村民自己办。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该县所有的新农村点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清洁工程理事会”“村规民约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一系列村民自治组织,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乡村善治为发展凝聚合力,涌现出苑前镇肖家村、苏溪镇三居老居村等一批平安和谐村庄。
在理事会的组织带领下,该县每年还开展“文明卫生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美德好少年”等群众性评比活动,举办“田园课堂”“讲卫生、塑形象,创建文明健康新生活”等系列活动,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文明乡风拂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