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县罗善德:自学成医,不忘回报社会
“医海浮沉四十年,人生风雨浪无边。学业不精空遗恨,悠悠岁月愧瓦全。”回首往事,罗善德有感而发。近日,记者来到泰和县采访了罗善德。
悲而不屈 幼而立志
罗善德出生于泰和县沙村镇新圩村。在他5岁那年,其父亲因肺癌去世,留下妈妈和还没有出生的弟弟。6岁那年,母亲改嫁了,他和还在襁褓中的弟弟跟随年迈的伯父母一起生活。由于伯父母年事已高,无法下地干活,正在读初一的罗善德只能放弃学业,挑起家庭重担,成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
“父亲因病无法得到治疗而撒手人寰,那是我童年最痛的记忆。”罗善德告诉记者,当时农村缺医少药,有太多像他父亲这样得不到治疗的病人。于是他暗暗在心中立志,学好歧黄之术,将来救治病人,同时希望通过学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从此,罗善德便踏上漫长而又艰难的自学中医之路。“初中都没读完的娃子,也想当医师,这不是白日做梦吧!”“这孩子不要医没学成,反而变成一个癫子。”……在学医的过程中,罗善德听到太多类似讽刺的话。但他丝毫没有动摇自学的决心。
多方求学 始遇名师
由于没钱买医书,那时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罗善德省吃俭用,到处借医书抄读。听说邻村有位老中医盖房子,于是罗善德跟老中医约定,罗善德主动帮老中医干活,但老中医要把家藏的医书免费借给他看。“那时候白天要下地干活,只有在晚上或空闲时间看医书,即便去上山砍柴,也不忘带上医书,只要一捧上医书,就进入一种如痴如醉的状态。”罗善德告诉记者,他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却没有人指导。
为了把医术真正学到手,罗善德决定外出拜师学医。几经周折,他来到沙村镇沙村村卫生所,师从该所医生朱北生。朱北生了解到罗善德家贫而又学医志坚,便决定不收其一分钱学费。3个月后,朱北生因工作调动离开沙村镇沙村村,罗善德则被该村聘为“赤脚医生”,从此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