攥劲接力——看永新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
□龙艳红、周智玮
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1744户44806人,“十三五”贫困村多达106个,贫困发生率高达10.4%——这是永新当时面临的“挑战”。
2017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减至1884户4113人,“十三五”贫困村减至10个,贫困发生率降至0.95%——这是永新现今交出的“答卷”。
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这给永新一个新的考验,永新正攥着劲,接力跑,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新路子,打开了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绿色产业,让乡村振兴有底气
乡村要振兴,关键要让农村富起来。
如何富?靠什么富?
几年下来,永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6667元递增为2017年的9453元,这无疑得益于脱贫攻坚中推进的产业落地生效,同时也让永新的乡村振兴打开了一扇“亮窗”:发展绿色产业,让乡村振兴更有“底气”,更接“地气”!
7月20日,曲白乡千亩黄桃正式进入采摘期,网上订购、实地采摘的顾客源源不断。
“为了让黄桃产业实现从脱贫向致富迈进,乡里去年就成功申报了国家有机食品标志,还特地注册了最具永新亮点的品牌——‘三湾牌’永新黄桃。”看着村民辛苦种植的黄桃很受欢迎,曲白乡党委书记贺洪峰很是欣慰。
曲白乡这项惠及275户贫困户的脱贫产业,已逐步成为该乡振兴乡村的“经济支柱”,“黄桃之乡”的美名也因此远播。
东有曲白乡的黄桃、石桥镇的蚕桑,南有在中乡的香瓜、才丰乡的葡萄,西有沙市镇的猕猴桃、龙田乡的荷花,北有莲洲乡的菌菇、象形乡的药材……在永新,绿色产业已遍地开花。
四年脱贫攻坚,大棚蔬菜、井冈蜜柚、楠木、桑蚕等“四个千万工程”富民产业达25.6万亩,一亩柚、一窝畜禽、一亩蔬菜(一亩桑或一度电)、一人园区务工的“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已然形成,引领发展小龙虾、白莲、生态黑猪等特色产业种养模式初具雏形……在永新,“好生态”与“富百姓”已巧妙融合。
新阶段的永新,正朝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模化开发”方向,种、养、加、销有机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使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2017年,全县新建高标准农田1.53万亩,新认证有机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荣获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新增农民合作社144家,家庭农场69个,3个家庭农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建设139个电商服务站点,覆盖全县238个行政村,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农旅发展,让美丽乡村有人气
永新“七山一水分半田”,有天然的乡村景观,也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和深厚的红色资源。
农旅发展,让永新在乡村振兴中,有效找到了做靓乡村的“兴奋点”,也正是在脱贫攻坚中改善居住环境,同时兼顾产业延伸的思路下,一批“宜居+宜业+宜游”、各美其美的特色村庄应运而生。
——立足“全国书法之乡”这一招牌,洲塘村通过“文创+旅游”模式,利用18栋民国时期老宅,依托古树木、风水塘等自然景观,将洲塘古村打造成一个集展示、创作、培训、体验为一体的书画作品创作基地。
——立足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白堡村通过“生态+旅游”模式,在保留原有吊桥的基础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今,平坦的水泥大道四通八达,气势恢宏的白堡大桥横跨禾水河,青山绿水环绕其间,白堡老村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
——立足“龙源口大捷”、秋溪乡第一党支部旧址等红色资源,龙源口村通过“红色+旅游”模式,引进旅投公司,成片成带建设了桃花谷、大捷广场等景点,搬出去的村民逐渐回流,慕名前来的游客日益增多。这个仅有28户146人的村庄,已经开起了4家农家乐,户均年增收近2万元。
培育中心村、打造精品村、整治一般村,永新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提挡升级,从而涌现了石桥樟枧、里田芦溪等古韵新村,高市下洲、莲洲溶溪等生态休闲村,沙市塘边、三湾九陇等红色文化村,绘成了一幅耳目一新的美丽乡村画卷。
至此,全县乡村“一盘棋”的格局逐步形成,从而形成了“全景永新、全域旅游”的发展态势,走出了一条以旅游带旺乡村人气、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2017年,该县全年接待游客数、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2.7%和21.1%。
乡风文明,让安居乐业有福气
7月25日上午,永新县推进殡葬改革动员大会召开,由此,全县上下掀起了破除千年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的热潮。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几年凡是提上议事日程的重点工作,永新都不忘与农村移风易俗结合起来,逐步让乡风文明“新”起来,将安居乐业的幸福乡村建起来。
一面开展“我的脱贫故事”征集活动,选树史小六、胡建新等自强不息的先进脱贫典型,让群众学有榜样、赶有标杆,为乡村振兴汇聚正能量。一面开展乡风文明“七个一”(一幅好宣传画、一块好人榜、一间好讲堂、一部好村规、一组好家训、一批好队伍、一个好项目)活动,引领文明新风吹进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今,一个融核心价值观、身边好人榜、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于一体的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专栏,一批常年服务村民的村级志愿服务队,一系列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等已成为新农村的“标配”。
莲洲乡溶溪村自“征集家规家训,传承优良家风”活动开展以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形成了完善的“颜氏家训”,在村内口口相传,乡风、民风大有改善。
与此同时,深化村民自治,推行以党建为核心、村民积极参与的“三位一体、四群联创”基层发展和治理模式,涵养了忠勇信义、崇德向善、风醇物厚的乡风村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成15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40个农家书屋、15个主题文化广场和文化走廊,开展文化“三下乡”、文艺志愿服务等活动,培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吴三桂、永新小鼓代表人朱友生等300多名“乡土艺人”,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