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罐子”的新生活——记永新高桥楼镇白堡村村民陈继山
□ 本报记者 罗来刚
陈继山,永新县高桥楼镇白堡村竹子界组的一个普通村民,昔日因病致贫、常为医药费发愁的他,如今的日子却越过越红火:不仅住上了新房,还承包了村小组的48亩山地和60亩田地发展产业。
说起这些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陈继山感慨道:“多亏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谢帮扶责任人的真情帮扶!”
昔日发愁医药费,如今吃下“定心丸”
初见陈继山时,你完全想象不到眼前这个充满干劲的56岁中年男人其实是个“药罐子”。
2011年1月,正值壮年的陈继山在省人民医院被查出患有脑瘤,主治医生称做手术风险太高,建议其保守治疗,靠吃药控制病情。“医生说手术费加上住院费至少要9万元,这笔钱对我这个农村人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陈继山无奈地说。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2年端午节,陈继山被查出患有肺结核,并引起了肺气肿和心衰,彻底丧失了劳动能力。从永新到南昌再到上海,一家人辗转求医,每年至少住一次院,每次住院至少1个月。每月700多元的药费和每次不低于8000元的治疗费,彻底拖垮了这个本就不宽裕的家。
为了治病,陈继山欠下了近4万元的外债。“当时想过放弃,觉得活着就是个累赘。”回忆起那段日子,陈继山忍不住哽咽。
2013年,国家扶贫开发政策落地,党委政府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并让其夫妻两人享受B类低保,医药费报销比例逐年增加,2017年达91%以上,这无疑给这个为医药费发愁的男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2017年,我在永新县人民医院做抽除肺部积水的手术,医药费大部分都是由政府报销,我只付了一小部分。”陈继山感激地说。
脱贫不靠“等靠要”,积极谋划致富路
“贫困户有想法,愿意做,我们也愿意帮忙。陈继山没有一点‘等、靠、要’的思想,主动谋划脱贫致富路。”白堡村村主任高代荣对记者说道。
2015年,村里成立了生态养殖合作社,陈继山积极参加,通过签订肉牛养殖协议领养了7头牛。在“五统一保”(统一购买、统一保险、统一防疫、统一配种、统一销售,确保收益)的发展模式下,通过发展肉牛养殖,陈继山的年收入达到1.5万元。
2016年,尝到甜头的陈继山自己购买了6头牛,又把从合作社领养的2头牛买了下来,并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建起了可容纳20多头牛的牛栏,陈继山的养牛产业步入正轨。
谈到养牛,陈继山瞬间打开了话匣子。“现在,牛在深山里进行散养,天气好时把牛牵出去,天气恶劣时便赶回牛栏里,你现在想见也见不到它们哩!2016年10月,我养的牛还在白堡村‘赛牛大会’上获得了第3名的成绩呢!”说着,陈继山从房间的抽屉里拿出了珍藏的获奖证书。
“党和政府大力扶持我们发展产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撸起袖子加油干?”
陈继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8年,刚脱贫的陈继山一人承包了村小组的48亩山地和60亩田地。“我在山地上种了4000棵高山油茶苗,还套种了杨梅树、柚子树和油菜;田地则种水稻,此外,我还养了些鸡和鸭,逢年过节也能卖个好价钱。”陈继山笑着说。“虽然油茶生长周期长,要4年才挂果,但它挂果后一年收益比一年高,而且政府每年每亩能补助500元。等到2021年,山上都挂满了油茶果,前期的投入不仅都能赚回来,还能增收不少!”
“你不能劳动,这么多农活光靠你妻子一人,忙得过来吗?”对于记者的提问,陈继山似乎早有准备:“现在是机械时代,像耕地、插秧、收稻等农活都交给机器了,实在需要人工就多请几个村民。”
主动脱贫树榜样,教育子女话感恩
陈继山这几年的变化,白堡村党支部书记龙辉明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陈继山身残志坚,不仅自己成功脱贫致富,还带动更多的贫困户通过自身劳动脱贫致富。”
为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谢,2017年春节,陈继山在自家房门上贴了一副自己编的对联,上联为“党风纯正奔小康”,下联为“政策英明胜脱贫”,横批为“感谢党恩”。
2017年,已达到脱贫条件的陈继山主动向村里提出要申请退出,他说:“我家已经符合脱贫标准,我要申请脱贫。这个贫困户,我不当了!”
2018年10月,在永新县脱贫攻坚推进暨表彰大会上,陈继山因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奋发有为、成绩突出,被评为先进脱贫户。
饮水思源,知恩回报。陈继山告诉记者,在脱贫致富的路上,他不仅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还要感谢帮扶干部的真情帮助和社会对他们一家的关心。
“老哥啊,你是不是要种油茶苗了?缺人手吗?我请一帮同事过来帮帮你!”2018年1月,正在为如何种油茶苗发愁的陈继山,接到了他的帮扶责任人永新县人民法院院长曹阳的电话。
第二天,油茶基地内,10来个青年人,拿着铁锹,提着水桶,热火朝天地种起油茶苗。
陈继山上前一打听,得知这些人都是永新县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
“真没想到你们会自带工具帮我种茶树苗,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们。”陈继山握着曹院长的手说。
“我是你的帮扶责任人,你有困难我当然要帮忙!”曹院长的回答让陈继山感动不已。
让陈继山感动的,远不止这一件事。
陈继山的儿子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但因陈继山经常住院需要人照料,所以每份工作都干不长久。曹院长知晓后,便为其在县城找了份运送农副产品的工作,不仅方便照料,而且还有固定收入。“感谢党和政府,让我遇到了这么好的帮扶人!”陈继山感慨道。
党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帮扶干部的真情帮扶,让陈继山常怀感恩之心。农忙时,他常常雇用村里的贫困户施肥、除草;农闲时,他主动向村民宣传党和国家的健康扶贫、产业扶贫奖补等政策。“现在的美好生活真的来之不易,我经常教育子女要懂得感恩,努力工作,将来有能力后回馈社会。”陈继山说。
如今,通过异地搬迁,陈继山不仅住上了新房,还通上了自来水。收入增加了,条件变好了,心情也跟着舒畅了。“下半年,我打算养上20多头牛,再发展黑猪养殖产业,今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站在山顶,陈继山望着自己承包的山林和田地激动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