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新闻 | 吉安概况 | 吉安规划 | 县志 | 江西新闻 | 国内新闻 | 旅游风俗 | 特产美食 | 亲子健康 | 房产情感 | 数码科技 | 网络互联

“鳖稻共生”走出脱贫致富好门路——记永新三湾乡汗江村村民康海龙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编辑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发布者:admin
热度145票  浏览3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进入吉安论坛 时间:2019年5月15日 17:43

□ 本报记者 罗来刚

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4月的永新,沉寂的土地再次苏醒,忙碌的备耕图景处处可见。

永新县三湾乡汗江村湖面上组村民康海龙站在田埂上,脸上写满得意:“谁能想到,这个基地成了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

康海龙说的好门路是指“鳖稻共生”,田里既种水稻,又养鳖,全程绿色种植,不施化肥、不打农药。“鳖稻共生”绿色生态产业不仅让康海龙脱贫致富,还成了他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好门路。

两次治疗,家中积蓄基本花光

4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汗江村,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向群山深处走去,见到了正在除草的康海龙。

康海龙今年48岁,虽然头上有些许银丝,精神气却十足。“趁着今天天晴,赶紧把草除完,好早日开工。”说完,康海龙又忙了起来。休息的间隙,康海龙向记者讲起了他的脱贫故事。

2000年,康海龙和龙仁香结婚。婚后,两人在永新县城开了家副食品店,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收入还算不错,平均一年能赚4万多元,不过店只开了6年就没继续做下去了。”康海龙笑着说。

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康海龙的女儿出生时发生窒息,被紧急送往吉安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治疗。“当时被吓坏了,好在女儿顺利脱离危险。”谈起当时的情形,康海龙仍心有余悸。

2012年,康海龙的80多岁老母亲不小心摔了一跤,爱母心切的他立即返回家乡。“摔到了骨关节,医院治疗后又能走路了,我以为母亲并无大碍,谁知2013年又突然瘫痪在床。”康海龙说,这两次看病,基本花光了他多年的积蓄。

母亲瘫痪期间,康海龙靠打零工为生,平均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当时母亲需要人看护,家中还有两个小孩要读书,压力非常大。”康海龙说,后来,是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让他看到了希望。

考虑到康海龙的实际困难,村“两委”于2013年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帮助康海龙顺利脱贫,乡党委、政府不仅为其提供了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还为其小孩办理了‘雨露计划’,并将其纳入低保,代缴医保社保等。”三湾乡人大副主席、扶贫工作站站长郭茂荣向记者介绍道。

一系列的帮扶政策不但减轻了康海龙的家庭负担,更激发了其内生动力。每逢清明、国庆、春节等重要节日和高温干燥天气,身穿工作服的康海龙,手拿锣鼓,吹起口哨,在村组和巡逻区宣传森林防火知识,并警示村民禁止野外用火。

“护林员1年有1万元收入,再加上我和妻子打零工的收入和其他政策补助,一年收入有4万多元。”康海龙说,2016年,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乡村两级的精准帮扶,他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一次聚会,“鳖稻共生”落地生根

“唉,这么好的田地,就这样荒废了。”每每看到村里荒废的田地,康海龙不由地叹息。对田地有想法的康海龙,并没有停下致富的脚步,他一直想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一次偶然的机会,康海龙嗅到了商机。

2017年正月,康海龙受高桥楼镇的朋友胡海云之邀,前往其农庄参加开业典礼,在胡海云的农庄里,康海龙了解到“鳖稻共生”绿色生态产业。

“朋友2014年就开始搞‘鳖稻共生’产业,不仅搞得非常好,而且形成了规模。”康海龙说,那次聚会后,他萌生了利用荒废田地发展“鳖稻共生”产业的想法。为确保该产业的可行性,康海龙主动邀请乡村两级干部和胡海云实地考察。

“这里真适合‘鳖稻共生’吗?如果不适合这地不就又荒了?”考察时,康海龙心里七上八下。“自然条件真不错!发展‘鳖稻共生’产业这里更合适!”胡海云的一番话,让康海龙悬着的心落了地。

说干就干。为了将田地连成片,康海龙跑遍了每家每户,磨破了嘴皮。在乡村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马华军的帮助下,他成功流转了土地100余亩,目前投入生产面积60余亩。

“鳖吃掉稻田里的害虫,水稻便不容易生病,而且鳖的排泄物又是水稻丰富的肥料,这样绿色生态养殖出来的鳖和稻谷不仅不愁销路,而且能卖上好价钱。”康海龙的话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可记者在田埂上仔细观望了半天,一直不见鳖的踪影,康海龙笑着说:“鳖是个喜洁怕脏、喜阴怕风、喜静怕惊的动物,现在都藏在田里,是看不到的。”凭着对鳖生活习性的了解,康海龙俨然成了村里的“土专家”。

2017年底,康海龙创办了永新县龙青种养专业合作社。经过一年的前期投入,2018年,合作社开始盈利,当年收益达5万多元。康海龙养的生态鳖不但被县城的酒店和上门收购的客户抢购一空,还引起了浙江一公司的兴趣,打算与他签订产销协议。“生态养殖的鳖能卖到120元一斤,有机大米也能卖到十几元一斤,利润非常高。”说到此处,康海龙脸上乐开了花。

多方邀请,带领贫困户齐脱贫

一人致富不算富,共同脱贫才能达小康。

“虽然脱了贫,但他仍不忘带动其他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马华军告诉记者,康海龙不仅在思想上为其他贫困户鼓劲,还在基地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

贫困户赖相庭,就是其中之一。“我是因肺结核病致贫的,得知我没工作,康海龙便主动邀请了我。现在,我每个月在基地上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赖相庭说。

看到康海龙因“鳖稻共生”产业鼓了钱袋子,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加入进来。贫困户江明山与江昔华更是将小额信贷的10万元直接入股合作社,并签订协议,在保证本金的条件下,每年固定分红2400元,年限2年;部分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则通过投劳的方式增收,合计年收入可达5万元;面对邻村慕名前来学习养殖技术的贫困户,康海龙都倾力相授。

“找贫困户入股、做事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他们脱贫,我请人首先找的就是贫困户!”康海龙说。

三湾乡党委书记邢镭对康海龙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点赞,他说:“康海龙通过自身的勤劳,敢想敢干敢创新,让荒芜的田地变成财富,日子越过越好。同时,他还现身说法,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

“接下来,我打算对稻谷进行有机认证,注册商标,并办个加工厂,实现产包销一条龙,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下半年,我争取将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50亩。”站在田埂上,康海龙的脑中正规划着未来,“我的梦想就是将基地打造成一个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山庄,带领汗江村村民脱贫奔小康!”

顶:8 踩:9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8 (49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43 (37次打分)
【已经有42人表态】
10票
感动 感动
5票
路过 路过
6票
高兴 高兴
5票
难过 难过
3票
搞笑 搞笑
4票
愤怒 愤怒
5票
无聊 无聊
4票
同情 同情
  • 上一篇:“药罐子”的新生活——记永新高桥楼镇白堡村村民陈继山
  • 下一篇:永新采茶剧团巡回演出助力扫黑除恶
  •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江西吉安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吉安微搏

    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