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世界里的“声色”生活——记万安县高陂镇象湖村村民唐有亮
唐有亮是养蜂能手,瞧,一只只蜜蜂层叠在一起。
唐有亮夫妇在田里劳作。
唐有亮在制家具。
吉安新闻网记者 刘丽萍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他,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勤劳苦干,家贫志不贫,用双手创造“有声有色”的生活;
她,遭受疾病的折磨,与时间赛跑,积极乐观,用知足常乐的心态笑对百味人生;
即便苦难敲开生活大门,但他们依然热爱生活,携手同行,共同对抗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写下了生活的新篇章。
他们就是唐有亮夫妇。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现在,正是春笋生长的季节。春笋采回来,过一下水,再用重石压干水分,笋干的制作过程就完成三分之二了。”邓苏芳说。
在一旁的唐有亮正专注地将湿漉漉的春笋摆放好,准备去除春笋中水分。他用手比划着说:“春笋经过石头重压后,会慢慢变薄。”
唐有亮,1965年出生于万安县高陂镇象湖村,先天性聋哑。1990年,他与邓苏芳结为夫妇,并育有两女一男。虽然唐有亮先天不足,但婚后,两人勤劳肯干,生活也能自给自足。
生活若无波澜,又怎知其珍贵。2011年,邓苏芳身体感到不适,她不断去医院治疗,可病情反反复复。半年后,她到泰和县人民医院检查,被诊断患有宫颈癌。接着,她立即赶往南昌一附院确诊。“宫颈癌是晚期,你要是再晚一点,就没法治了。”医生的话,就像惊雷,在邓苏芳的脑海里炸响。
“农村种田的老百姓,能有几个钱治病。”邓苏芳说,当时她脑海里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不治了。她害怕最终人财两空,三个孩子没有足够的钱生活。
站在南昌第一附属医院的楼顶,邓苏芳想到了跳楼,一死了之。这时,父亲打来了电话。“想想,你的父母,你希望你的父母内疚一生吗?想想你的孩子,你希望你的孩子早早地失去妈妈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父亲苦口婆心地劝导道。
父亲的话点醒了邓苏芳。
“赚一分是一分,赚一元是一元”
与其在痛苦中挣扎,不如正面迎接痛苦。
邓苏芳在南昌一附院治病期间,大女儿在医院照料。医院的护士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对邓苏芳说:“你们母女俩是我见过最柔软的人。母亲躲在被窝里哭,女儿躲在病房外哭,相处的时候,却笑脸相对。”
一天,两天,三个月……日子一天天过去。邓苏芳在南昌治疗一年后,回到家中休养。
“你在家里好好养病,脏活、累活都由我来干”。这是唐有亮比划着表达自己的关心。
刚开始,邓苏芳还能安心养病,但病情好转后,她就闲不住了。“赚一分是一分,赚一元是一元,决不能有等、靠、要的想法。劳动,至少证明你还有存在的价值。”邓苏芳如是说。
于是,邓苏芳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养鸡、养鸭、种菜……付出的是劳动,得到的是知足。
同样闲不住的,还有唐有亮。
养蜜蜂、造林、做木匠……田间地头、家里家外,唐有亮干起这些活,就像完成一件作品般,娴熟而专注。瞧,唐有亮拿着一块木板,在比划着,眼神中透着坚定。
“你看看,这厨房的对联写得如何?”象湖村会计问道。
记者瞧着对联,虽说不上大师之作,但笔划的起承转合却不像一个初学者。
“这是唐有亮写的,他向我学过毛笔字。之后,就自己学着写,没想到,还写得有模有样。”象湖村会计说,虽然唐有亮不能说话,但人很聪明。学东西,一点就通。做事又快又好。他家中的家具全是自己做的。方圆百里,谁家嫁女儿做嫁妆,都请他做家具。
蜂蜜一年100斤左右,茶油一年50斤,毛竹林的收入2万元左右,养殖收入1万元左右……两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不愁的。
“你的关爱,是生活中的一束光”
自助者,人,必助之。
自从帮扶干部来到了唐有亮家中,就像一道光,给这个坚强的家庭带来了温暖。
2017年,帮扶人赵军华第一次带着米、油走进了唐有亮的家中。一个瘫痪在床的母亲,一幢简陋破旧的房屋,一个患有重病的妻子……赵军华打量了一下这个家庭,问道:“你们家最值钱的东西是什么?”邓苏芳答:“说来惭愧,我们最值钱的三样东西就是,冰箱、烂摩托车和一台放不出来的黑白电视。”
接着,赵军华试着打开那台黑白电视,但毫无反应,怎么都不工作。继而,赵军华请专业人员维修。维修人员检查一番后,说,这电视没法修了。
没过几天,一台崭新的液晶电视就出现在唐有亮家。原来,这液晶电视是赵军华自掏腰包送给唐有亮的。“赵书记对你们可真好,这可是她自己掏的钱,你看转账记录还在呢!”送电视的工作人员说道。
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温情在一分一秒地传递。
据邓苏芳回忆,那天,她到高陂镇找赵军华咨询一些事情。赵军华在闲聊中得知邓苏芳近来身体异样,立马叫司机送其到万安县妇保诊断。可邓苏芳摇摇头,并不想去。细问之下,才知道邓苏芳未料想到要去就医,身上没带钱。赵军华二话不说,立马从包中掏出一张卡交给司机,并预约了万安县妇保的检查。
继而,司机将邓苏芳送到万安县妇保后,挂号、缴费全揽在身上。待其检查后,又准点接送其回到高陂镇。
事情过去了几天,邓苏芳来到赵军华的办公室,准备将医药费还给她。赵军华婉拒,并说道:“你的身体好了,比什么都好!”
讲完这些,邓苏芳感慨地说:“试问,除了亲人,有几个人能对你如此,不求回报呢!”
如今,唐有亮一家,日子大变样。
从居住条件来看,昔日破旧危房,今朝崭新砖房。
从就医条件来看,昔日一病穷三代,今朝治病报销多。
从收入条件来看,夫妻勤劳致富,年收入达五六万元。
“我现在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赚的!我很庆幸当时没有从医院楼顶跳下去。”邓苏芳说,人,既要去热爱生活的幸福,也要去包容生活中的苦难,这才是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