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档案到处飞
别让你的档案到处飞
不要以为它可有可无 不要等到需要的时候才想起它 要知道它的重要性 要知道它可能会影响到退休待遇
档案,是一个人生命轨迹的缩写,是用人单位了解这个人重要情况的资料。这个用黄色牛皮纸袋装着的东西,平时可能很少人关注,但是一到需要的时候,它的重要性就“显露无疑”。近日 ,吉安晚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市民,大部分人表示不清楚自己的档案到底在哪里?!!
毕业生对档案的去向“没想法”
近日,记者在市中心城区随机采访了多名近几年毕业的市民。他们表示,对办理档案转移的手续不了解。“都是学校、用人单位通知我们去办理手续,我们才去办的,一般不会主动关注档案的流向。”今年毕业于井冈山大学的小肖说,他是在毕业之后,工作才落实下来的。临近毕业时,学校曾通知他去办理暂缓就业手续,这样档案就可以先寄放在学校。“毕业时期,大家都有很多事,如果不是学校说,我们也没精力去关心档案到底在哪里。”顺利找到工作后,小肖按用人单位的要求,从学校领取了报到证上交,此后他就不再留意档案的去向。
2011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的小黄告诉记者,她读的是英语专业,2011年6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实习招聘会上,她争取到了去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实习的机会。随后,参加完毕业答辩的小黄和其他取得这次实习机会的同学,一同去了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实习。2011年10月底,小黄回来后只记得去办理户口迁移的事宜,忘记了还有档案这么一回事。直到今年4月,她考上了青原区某单位后,需要调档案至单位时,才发现档案不知去向。
同一年毕业的小李是在重庆读的大学。小李说,他们学校将档案交给了毕业生,且需在30天之内找到落档的地方。一毕业就去了上海的小李,找工作并不顺利,眼看着30天的有效期就要到了,她便将档案快递给了父亲。小李告诉记者,其实她也不知道自己的档案在哪里,只是去年听她父亲提到过放在了市人才交流中心。
大部分中年人也不清楚自己档案的去向
记者在市人才交流中心遇到老李。老李称,他已经40岁了,现在才发现档案不知道在哪里,“工作人员告诉我,我是退伍学历毕业,但是我市没有这个,所以我只能按照中专学历来算工资,而之前那些年的工龄也不能算了”。
“带着档案去市人才交流中心,那里的工作人员说需要报到证。我儿子毕业的时候,学校没有发报到证给他,我也就没再去过了。我儿子的档案一直在自己家里放着。”儿子是成教毕业的刘先生告诉记者,他儿子毕业有7年了,还不知道档案能放到哪里去,“其实我连自己的档案在哪里也不是很清楚”。
今年35岁的胡女士称,她从来没接触过自己的档案,也从不关注档案的去向。“如果遇到需要使用档案的时候,你会怎么办?”面对记者的提问,胡女士表示,她到现在还没遇到过需要使用档案的状况,“如果以后遇到需要使用的时候,那只有临时去找”。
“弃档族”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种
毕业3年多的彭先生告诉记者,自毕业起,他便去了浙江省打工。由于所在单位不接收档案,于是彭先生也不清楚档案具体所在位置。直到今年收到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寄来的信函称,因档案系统维护,请他去提取档案。彭先生一头雾水,致电指导中心咨询,工作人员告诉彭先生,因为他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档案从2009年开始调至就业指导中心,按每月20元的标准收费,需收取700多元的档案保管费,“我怎么也没想到,档案并没有跟着我工作的变换而变换,而是被留在了指导中心”。
辞职去别的城市生活多年后回来,却发现档案不知所终,工龄也随之被“一笔勾销”。1999年大学毕业的胡女士被分配到某单位工作。2008年,她辞职去了深圳。去年,回到吉安的胡女士发现,社保局的缴费明细里显示的缴费记录与她工作的年限不符。原来,她之前工作的那个单位早已不在,她的档案已不知所终。而胡女士在户口所在的街道,也没有找到自己的档案,“这8年的工龄就这么不见了。而且,需要补齐的这笔钱不是个小数目啊”。
由于工作地点的几番变动,戴先生可谓尝尽了档案转移的苦头。1999年,戴先生毕业后,去了深圳一家有人事权(即公司有保管档案的权限)的公司工作,但是戴先生并没有将档案迁至深圳。一年后,戴先生办理助理工程师证时发现,档案记录显示自己并未到深圳报到。“当时只好由公司出面,找市人事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市人才市场协调,将我的档案以个人身份托管到南方人才市场,费用由公司报销。”戴先生回忆道。戴先生坦言,除非是考公务员,档案对于他来说,并没有什么用,“一年要交几百元的档案保管费,是笔不小的开支。不过学生搞不懂档案的事,学校也是有责任的。毕业生毕业之前,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2007年,毕业于井冈山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的小曾告诉记者,近期她找到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人事部的同事让她去调档案时,她告诉该同事,她的档案就在家中的抽屉里。该同事告诉她,档案要放在人才交流中心才能算工龄后,她带着档案去了市人才交流中心。“人才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员说,我什么时候将档案放在中心就什么时候开始算工龄,之前那些年的工龄就这样没了。而且就算我补之前那些年的保管费也没有用。”小曾无奈地说:“早知道是这样算工龄,我一毕业就该拿过来的。”
出现弃档情况,各方都有不当之处
晚报记者从市人才交流中心得知,档案保管费为全省统一价格,为240元每年。但是,彭先生有个问题,“为什么一直到要收费时,才发信件来告知,而此前却从来不提醒市民?如果我当时填写的地址不对,或者我搬家了,又或者信件被寄丢了,而我又一直不过问档案事宜,等我60岁的时候再来找档案,到时候需要交的档案保管费还不吓死我?”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多市民由于对档案不重视,毕业之后没有主动将档案调过来,有的则是和工作单位没有协调好,所以学校只好将没有办理暂缓的毕业生档案寄回生源地。同时由于市民的不重视,所以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档案“身处何地”。
档案丢失与对档案的重视程度有关
提及档案,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它的厉害。而对于上述与档案有关的问题,市民也一直想弄个明白,但最终没几个人能真正弄明白,不少人成了无奈的“弃档族”。据了解,因为工作变动、居住地更换等原因造成档案丢失的人不在少数,这与其对档案的重视程度有关。
档案虽然放在一个小小的牛皮纸袋里,但里面包含了许多东西。据了解,档案材料涉及初高中毕业登记表、高考相关档案、填报志愿表、大学学习情况表、实习鉴定表等,此外还有学历证书复印件、转正手续、考核表、职称评定(报考)表、奖惩记录、出国记录及各种鉴定材料。涉及党团关系、政审、调函等一系列材料也会存放在档案中。因为工作变动、居住地更换等原因造成档案丢失的情况并不少见。其中,在非公有制单位打工的人员、跳槽者和异地求职人员往往因为单位没有保管档案权限,或是其和原单位的一些人事问题尚未解决,以及因档案异地调动手续繁琐等原因,造成了档案不知所终。
“其实弃档的深层原因是很多人对档案的重视不够,不能一味埋怨相关部门没有帮其保管好,”有专家坦言,“许多人都觉得档案没什么用,等到需要用到的时候才去找。”对于那些不知自己档案“身在何方”的人士,专家建议,已经多次变换工作的人,要向第一家用人单位进行咨询。如果档案被单位遗失,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该单位取得联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记者从各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页上了解到,每一届毕业生就业派遣的最后期限大多为当年的6月底,如在最后期限之前仍未能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按规定学校将其档案、户口放回生源地。办理了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可在毕业当年算起两年时间内,档案由本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免费保管,户口仍留在学校集体户,党组织关系由院系保管。
“弃档族”或影响到评职称和退休待遇
高昂的档案保管费,让不少就职者望而生畏,甚至弃档不顾。按照规定,如果单位可以代为管理档案,员工便可以省下这笔保管费。档案放在单位与放人才市场有何不同?成为“弃档族”是否存在后患?记者从某国企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曹先生处了解到,目前,大部分国企单位都可为员工提供档案保管,但也不排除有些单位会将这部分工作委托给人才市场,“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单位本身不具备人事权,而是有些单位出于各种原因将这部分工作委托出去了”。
曹先生说,档案由所在单位保管当然更好,至少个人不需要交档案保管费,而且放在人才市场无法记录个人的工作履历,“现在大部分人缴纳档案保管费算是为了买份保险图个心安,以防今后会有用到档案的时候,毕竟档案还是会影响到评职称、退休待遇等等”。此外,档案对于事业单位招考、考研、职称评审等都有重要作用。
新闻链接:
大笔存档费催生弃档族
按照现在的标准计算,许多人要花近万元才能拿回档案。这笔费用,促使不少人成为“弃档族”。有调查显示,广州有近四成高学历求职者加入了“弃档族”,不少毕业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档案放在哪里。
高校毕业生最容易出现三种档案问题:一是档案留在自己手上,成了不被承认的“死档”;二是把档案托管到相关机构,从此不闻不问,直到用时才去查找;三是毕业时未办任何手续,“让档案飞”。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全国有60万“弃档族”,有的档案十几年无人理睬。
记者孙亚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