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化作夕阳红
李富白在为聋哑人刘炳文添衣御寒
是大爱无垠的胸襟令他充当“仁爱天使”;是宽厚仁爱的优秀品格支撑他挑起“特殊家庭”的重担;是他勤奋操劳、敬业奉献,才把敬老院打理得井井有条、红红火火;他以自己的爱心、孝心和执着追求,谱写出人间爱的华丽风采;他十五年如一日,用真爱去呵护孤寡老人的事迹被当地十里八村传为佳话。他就是江西省十大养老护理员标兵----泰和县桥头镇敬老院院长李富白。
李富白,男,1958年10月出生, 1987年9月任泰和县桥头镇石壁村村委会主任,1990年入党,1995年元月任村党支部书记,1998年2月任桥头镇敬老院院长至今。
15年来,李富白始终牢记“奉若父母、情同亲人”的信念,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暖意润入每位入住老人的心窝,将敬老爱老的春风吹进每位夕阳老人的心坎。院民刘炳生,是个聋哑人。为了与他交流,李富白悉心学习哑语。天冷了,要告诉他添衣服,天热了,要防止他中暑。他晚上喜欢到街上溜达,到了9点钟,李富白要到街上去把他“喊”回来,一样一样、一件一件地“嘱咐”他,让刘炳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正常人一样健康、安全、快乐。
1938年出生的温师愚,有文化,文革时受了刺激,变得有些神经质,愤世嫉俗,一直未曾婚娶。进了敬老院,也常常发脾气,不与人沟通。李富白经常和他促膝谈心,生活上关心他,思想上帮助他。院里订阅了《江西日报》、《井冈山报》、《中国老年报》等报刊杂志,都由他保管。在学习中,温师愚开朗起来了,现在,他成了院民们的学习辅导员,经常给老人们讲解时事政治,精神好了,身体也好了。
和温师愚一样,院民石泰根也有精神病。发病时,他拍桌子、摔东西,发无名火。有一次,他竟然把自己的一床棉絮抱到院内点火烧,幸好发现及时,才没酿成大事。李富白精心关照他、细心地观察他。李富白发现,只要他早上不太言语,这一天就基本没事;如果一起床就叽叽咕噜说个不停,这天石泰根就肯定要发病。平常,李富白要照料石泰根吃药;发病时,李富白寸步不离。这些年,在李院长的照料下,石泰根平安无事,能吃能睡。
李富白同志用至亲至爱,无私奉献的博大爱心,如对父母一样对待院民,不仅让他们在生活上得到满足,而且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抚慰、充实。小山村禾坑组的李文田、李慧兰夫妇,无儿女。年纪一天天老了,他俩搬到山腰上居住,说是死了好掩埋。几年前,李富白和镇民政所何所长一起,三番五次做工作,让他们来敬老院。诚心打动了老人,夫妻俩来到了敬老院,在李富白的精心照料下,李文田幸福地生活了四年,83岁过世;李慧兰现在健康快乐地生活着,言语不清的她,说起李院长就所大拇指。
细心打造养医结合服务品牌
孤寡老人由于年龄偏高、体弱多病,稍有不慎都有受伤的可能。每逢下雪李院长都要早早起床,冒着严寒铲雪扫路,生怕院民被滑倒,导致身体受伤。李院长总是像儿女一样照顾老人们的生活起居,把爱倾注在这些孤寡老人身上。做饭、洗衣、护理系于一身。不断改善饭菜花样及质量,每天征求老人们的口味,尽量让他们吃饱、吃好,直至绝大部分人的满意。坚持做到每日三餐不吃重茬饭,平常餐桌上四菜一汤,每周保证吃上两顿肉;每年大年初一为老人包饺子已成惯例。坚持每天打扫室内外卫生,每周为老人们换洗一次衣服,每季拆洗一次被褥,床铺收拾的干干净净,环境卫生整洁。
院里备齐了感冒、咳嗽、外伤、关节痛等常用药,与乡村医生签订了医疗服务合同,老人们身体不好,一个电话,医生马上就到。每月组织老人们检查一次身体,对少数身体较弱的院民,请求卫生院安排医护人员上门检查,及时把握老人们的健康状况。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使院民冬不着凉,夏不中暑。
院民曾喜生,因中风,耳聋眼花,看不清,听不灵,长期卧床。他的生活起居都是李富白包办,每天坚持按时为他端茶喂药,经常为其清理大小便,直到前年去世,享年96岁。曾喜生去世后,李院长还将他遗落的八百多元钱交到其亲属手中。
院民黄茂秀,双目失明,行动不便,生活不便。李院长亲自扶着她走动,院民深受感动,也深受启发,都自发的积极搀扶,帮助其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使她安然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享年83岁。这些举动也促使了院民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团结之风的形成。更让院民充分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贴心创建温馨和谐服务环境
和谐敬老院,亲密一家人。在桥头敬老院,当老人们不顺心的时候,李富白总是多说服、多谈心,拉近与老人之间的距离,了解老人们的心声通过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增强了院民之间的团结。定期组织院民参加娱乐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陶冶老人们的情操。召开座谈会是一个既方便,又实际的好方法,让老人们说出他们的愿望、心声;召集院民在一起自娱自乐,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营造了和谐家庭的氛围,使他们感受大家庭集体生活的惬意。李富白组织老人与桥头镇中小学举行“爱心传递”活动,请桥头镇老年体协中心乐队为院民表演节目,丰富了院民的文化生活。
想老人之所想,急老人之所急。如今社会上的老人很讲究做寿,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也很羡慕别人过大寿,他就把老人们的生日写在纸上,贴在办公室墙上,每逢老人们过生日,厨房就会煮三个荷包蛋,一碗长寿面,中午大家加餐,晚上大家在一起开祝寿会。“寿生公”接受了在场所有人的祝福,高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会上传出阵阵开怀的笑声。。
按照地方风俗习惯,很多老人计较身后事,主要操心自己的棺椁寿材,为了让老人们能够入土为安,通过政府补助、院内自筹、村组亲友捐助的多种渠道,已经为五保老人征用了墓地,准备好了棺材,并同时给他们缝制了老衣,让他们亲自验收质量,自己保管老衣鞋帽,妥善处置了他们的后事,解除了老人们后顾之忧,在院内生活的更安心,开心。
李院长与社会各界广泛联系,争取多方支持:法藏寺、朝仙崖等地的善心人为桥头敬老院捐赠了物资,月亮湾的何老板捐建安装了自来水设备。敬老院前有一片空地,他带领能够行动的老人们,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一锄一锹翻土搬石,硬是开挖出1亩多菜地,每天安排有劳动能力的院民开展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常年依照节气轮种瓜、豆等蔬菜,地不空闲,基本上实现了蔬菜自给。大家在院内植树、种花种草,桥头敬老院被人称为“幸福和谐之家”。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 |
当前平均分:-0.32 (75次打分) | |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 |
当前平均分:-0.11 (70次打分) |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江西吉安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