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总在风雨后 创业路上有彩虹
他们曾经一贫如洗,他们也曾经在外漂泊。只是时过境迁,如今的他们已回到家乡,当起了“夫妻老板”
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告别了土砖灰瓦、裂缝土尘的危房破屋,远离了雨不能寐、风起墙晃的忐忑不安,用他们顽强的意志,战胜病魔和困苦,领着村民踏上致富之途。
有这样一家工厂,自由严谨。自由的是:老人可以到厂里剪剪线头,挣点零花钱;学生们假期来这里体验打工生活,挣点学费;留守妇女们在这里免费学技术,挣钱顾家两不误。严谨的是,这家工厂的“夫妻老板”对产品技术的严谨,还有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
他们,就是把工厂建在移民户门口的张峰和黄春梅夫妇。
龚茂明、刘祖刚、朱兰华/文
深山的日子 困苦彷徨
走进遂川县草林移民新苑,一幢幢楼房整齐而建,孩子们正欢乐地嬉戏,老年活动室的老人们正下着棋。两个白发老太正为半成品的裤子剪线头,还一边唠着家常。在一片和谐中,我们走进了张峰自办的服装厂,这里有几十个工人正在电车前紧张地忙碌着。
“这件衣服要重做。我们做工要精细,质量好客户才满意,我们的订单越多,大家的报酬才会越多。”一位身材瘦小的妇女驻足在一辆电车旁,正在说着话。她就是张春梅,浑身透着农村妇女的淳朴和创业者的精干,一点也没有“老板娘”的架子。她热情地招待我们,并带我们去看他们移民前的旧房。
旧房是一栋黄土砖砌的房子,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有些破旧。张峰指着墙上的几条裂缝说:“原来一刮风下雨,家里人就整夜睡不着觉,生怕屋倒会砸伤人。”张峰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辛酸。
张峰17岁丧父,次年母亲去世。张峰是家中的老大,下面还有4个年幼的弟妹。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毅然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当时生产队的乡亲看他年轻又聪明,就叫他去学开手扶拖拉机。靠着这门技术,一家人的生活才渐渐有些好转。
1989年11月的一天,张峰开车来到扬芬乡,偶遇黄春梅,两人一见钟情。黄家父母见他一贫如洗,坚决不让他们在一起。可是固执的黄春梅说:“穷怕什么,他人好,勤劳善良,再苦的日子我也愿意。”订婚那年,张峰为了筹措结婚的钱去挖金矿,可是遭遇不幸,脚被炸断了。黄春梅二话没说,精心照顾他直至康复。
东拼西凑,两人好不容易把婚给结了。第二年,黄春梅怀上了孩子。就在那年春节,有人上门讨债,把黄春梅的嫁妆搬走了。夫妻俩带着孩子,被迫踏上了打工之旅。
打工的日子 颠沛流离
初到福建,一没文凭,二没技术,还带着孩子,黄春梅几次被厂家拒之门外。张峰也不得不到石厂运石头。世上还是好人多,一厂家看他们实在可怜,就收留黄春梅帮厂里打扫卫生。好强的黄春梅心存感激的同时,也暗下决心:这样的“佣人”生活是暂时的,我得乘机“充电”学技术。虽然在家有缝纫的基础,可是面对缝纫机的“升级版”—— —电车,黄春梅有点束手无策。还好有一老乡提示她,叫她晚上趁大家都下班了,“偷学”手艺。
黄春梅回忆说,当时坐上电车是四肢发抖,心里直发毛。因为白天工作9小时,又带着小孩,小孩哭影响别人工作,黄春梅就把孩子抱到宿舍外喂饱哄睡后再工作。有一次实在打瞌睡了,电车上的针刺进了自己的中指,那一刻,针刺痛了她的手,也刺醒了她不服输的信念。一个个不眠之夜,一声声电车声,还有孩子的哭叫声,都化作鼓励自己前行的动力。当一件件做工精细的衣服摆在大家眼前时,连厂长都感动了。因为她的坚强与勤奋,厂长破例收她做了车工。身份一变,黄春梅对自己的未来充 满了信心,工作也更加卖力。
这样“飘着”总不是长久之计,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夫妻俩开始犯愁,回去又咋办呢?回家的念头在他们的脑海一闪而过。夫妻俩合计,把攒下的钱回家建房子,家乡赶上移民整体搬迁的好时机,村干部告诉他们,政府还有“返乡创业基金”等好政策助民致富。于是,他们毅然背上行李回到了家乡。
现在的日子 红红火火
“门前隔界树一排,月桂香樟间柏槐。高低俯仰婀娜样,引得行人把价猜。”移民区里的日子过得好惬意。得益于政府的移民政策,又赶上了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这里靠着圩镇,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方便孩子上学,也方便在家创业。”张峰高兴地对我们说。这间厂房110平方米,明亮宽敞。生产车间里,笔者看到工人们有的忙着包装,有的忙着裁剪。黄春梅介绍说,现在的订单很多,产品供不应求,通过物流运往福建,再远销国外等地。
“我们在这里打工很开心,既可以照顾家人,还可以忙完田里活再来这里挣钱。每个月初都可以免费到这里学做衣技术,一个月能挣到1700元左右。”员工叶春莲告诉我们,原来老人小孩在家,自己在外打工,孩子生病自己急得团团转。现在好了,白天打工,晚上照看孩子,日子过得比以前踏实多了。
张峰一家住在一栋三层楼的小洋房里。走上二楼,只见屋内家电齐全,还要换鞋进室内,俨然和城里人的生活没啥两样。
笔者在采访中还得知,黄春梅带领留守妇女“打工致富”的同时,还鼓励她们享受“文化盛宴”,做工辛劳之余,带着大家在前面的文化广场唱歌跳舞,集中表演。村民们有了自己的欢乐场所和幸福方式。
“感谢党的政策好,我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厂办得更好,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有滋更有味!”黄春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也透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