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挫折教育有必要 但应该挑对时候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如何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该不该让他们接受挫折教育越来越受关注。有的家长认为应该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这样孩子才能成长;有的家长则觉得不应该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就此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并采访
了有关专家。专家认为——
因需要订正作业而不能吃午饭,家长和老师起了争执,之后学生被要求当着全年级同学的面作检讨。姑且不论孰是孰非,可以肯定的是这对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考验。近日,吉安晚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学生、家长和专家,深入了解学生该如何接受挫折教育。
只因做错几道题,学生被“扣留”在教室
近日,一位就读于吉安县敦厚镇某小学的学生家长告诉吉安晚报记者,10月9日中午12时许,他在该小学6年级某教室看见,30余名学生在教室里订正作业。
记者从被留在教室的学生口中了解到,由于做错了几道数学题,所以放学之后被老师留在了教室。一位叫林平(化名)的学生告诉记者,起初并不觉得饿,但过了10分钟左右,当别的班级的同学开始吃自己带来的午餐时,林平和一些同学的肚子便开始咕咕叫了。
林平告诉记者,把他们留在教室订正作业的是数学老师,而他们订正的是前一天晚上的家庭作业。
隔壁班一位在学校吃午饭的女同学告诉记者,她看见一位老人来学校找孙子,发现孙子被留在教室订正作业后,便去买面包给孙子充饥。但是,这位爷爷的举动遭到了老师的拒绝。老师称:“我也在教室,也没有吃午饭。你这样会影响他们订正作业的速度。”听到这话时,老人便不作声,站在教室门外看着孙子订正作业。
也许是因为老师没有通知家长,或者是没有通知到位,不久后,有一位李妈妈来找孩子。这位妈妈在知道孩子是被老师留在教室订正作业后,表示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不让孩子吃午饭,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李妈妈告诉记者,她的脾气不太好,但面对老师,她还是很努力地克制自己。但是在与老师辩论“让不让孩子吃午饭”这个问题无果后,她有些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那个老师竟然说‘如果你儿子全部做对,就不用留在教室了。’”李妈妈有些气愤,“如果我儿子不用老师教就能全部做对,那我还让他读书做什么?6年级老师有升学压力,作为家长我也理解,但为了提高升学率不让儿子吃午饭,作为母亲我不能接受。”李女士说道。
晚上回家,李同学告诉妈妈:“老师希望你明天能去一趟学校,如果你不去,我就要当着全年级同学的面作检讨。”李妈妈看着儿子一脸的委屈,觉得孩子的自尊心已经受挫。她担心当全年级同学作检讨会使孩子自尊心再次受挫,只好答应第二天去学校。
多数家长认为挫折教育应适当
女儿正在念大学的钟女士表示,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适当的挫折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钟女士说,现在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1个孩子有6个家长照看,爷爷奶奶更是宠得不行。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适时的挫折教育是很合理也很有必要的。拥有一对龙凤胎的林先生表示赞同钟女士的观点。“儿子和女儿,性别不同内心需求也不同。男孩子可能更适合挫折教育,而女孩子则应更多地照顾她们的情绪。不管怎么说,挫折是孩子成长路上必须经历的,进行挫折教育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承受能力,以后能够更好的生活。”
宠爱甚至是溺爱孙子的赵奶奶和彭奶奶都表示不同意。她们告诉记者,在家里孙子就是“天大的事”。平常儿子儿媳批评了孙子,她们都会上前帮忙,做孙子的“挡箭牌”。两位老人同声说道:“我们已经受过很多苦了,决不允许说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
专家:教育孩子的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的黄志兴老师告诉晚报记者,对学生差别对待的行为产生于传统观念,而传统观念源于应试教育。由于应试教育,大部分教师和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能力,而不注重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传统教育理念当中,只有学习成绩好和行为规范的学生才叫做好学生,而现代教育学理念则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传统教育理念转变成现代教育理念、应试教育转变成素质教育的当下,黄志兴老师表示, 希望学生与老师、家长之间,能够多一些互动且民主的交流。老师和家长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较大的主动性空间,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创造、发挥自身的优点。
挫折教育应注重时间段的选择,需要循序渐进。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学龄前的孩子最好以爱护为主。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即便参与了挫折教育,也不一定能够接受,反而容易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学龄后的孩子则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挫折教育:日常行为养成和人为的挫折教育。比如等待教育,对于不习惯等待别人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挫折教育。人为的挫折教育则可以从日常缺失中着手,如生活不自理等。但是,家长如果盲目地让孩子参加一些例如夏令营、军训等极端挫折教育,这不仅不能达到挫折教育的原本目的,反而会造成孩子的身心伤害。 记者孙亚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