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绿色银行”——解读永新林农的致富经
建设“绿色银行”
——解读永新林农的致富经
□文林、刘家强
初夏时节,笔者走村入户、爬山涉水,在永新县林区现场采访了几位营林典型,了解些他们营林致富的故事。
从临时护林员到“营林大王”
[故事]永新县龙门镇龙门村刘明光,从2002年开始在禾山林场做临时护林 员,负责管护一片大林子。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接触林业,并从中受到启发。2003年,刘明光从亲戚朋友处借钱租赁荒山,从100亩发展到500亩。2004年,刘明光借林改之机,大面积租赁荒山造林,目前已发展到7000余亩,山上可利用林木资源价值达9200万元。刘明光说:“上世纪90年代造的杉木林,从去年起有的 林子就可择伐了,以后择伐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效益也在增长。”
[解读]永新是全省林业大县。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靠承包荒山造林致富的群众越来越多,许多人利用荒山、荒地造林。据统计,全县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从事造林、营林的人数有120余人。
[感言]正是有了这样一群营林人,永新的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90年代的66.%上升至目前的67.8%。部分林农也从中受益,致富发家。
从木材小商贩成企业家
[故事]邓小明是三湾乡大湾村人,初中还没念完就在家里跟着父母伐木、做农活。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邓小明就小打小闹做起了木材生意。起初,他用手扶拖拉机装木头运到县城加工厂卖,从中赚点小钱,渐渐地换成了小卡车、大卡车跑生意。1998年,邓小明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本世初起,他在永新做木材生意开始小有名气,生意越做越大。目前,邓小明不但做木材生意,而且还办起永新较大的木材加工企业,年利润8000多万元,解决当地群众就业150余人。邓小明说:“我有今天的成绩,一是靠党的好政策,二是靠永新的木质好,三是靠我的那股拼劲。”
[解读]永新是典型的山区,林地面积236万亩。为了把全县林业做强做大,该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鼓励人员创办木制品加工厂。目前,全县已有永新木业、三湾林业等木材加工厂120余家,林业木材加工总产值达3.2亿元。
[感言]永新的木材加工行业从无到有,彻底改变了木材加工以前由外地人包揽的局面。永新人不但从事木材销售,而且木材加工形成一条龙。全县从事木材加工行为的业主达130余人。
从返乡农民工到造林专业户
[故事]该县莲洲乡杨桥村贺国兆,以前一直在广东东莞打工。从2004年开始,他抓住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的好机会,充分利用家乡的荒滩、荒地、路旁,大力发展植树造林。
目前,贺国兆造林面积达1500余亩。他高兴地说:“如今年龄大了,在外打工也不适合,回家植树造林真划得来,国家还有钱补偿。10年后,我造的林就产生效益了,且每年都在递增,将来林子就是我的绿色银行。”
[解读]近年来,该县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取得很好的成效。许多返乡群众抓住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家乡的荒地、荒山、荒滩植树造林。像贺国兆一样返乡造林的大户在该县还有20多名,造林面积达23000余亩。
[感言]2008年以来,永新立足实际,以生态建设为主,坚持走兴林富民之路,按照“谁投资、谁造林、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工程管理、社会参与等多种形式,催生出一大批造林大户。同时,也在该县刮起了“植树造林奔小康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