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水利枢纽成功处置12次管涌围堰整体情况稳定
峡江水利枢纽成功处置12次管涌
坝址流量已降至设计挡水标准以下 围堰整体情况稳定
大型设备在施工中。通讯员聂徐盛摄
奋战30多个小时搭建防护子堰
据峡江水利枢纽指挥部负责人吴义泉介绍,3月份围堰设计挡水标准为8620立方米/秒,连降暴雨导致赣江水位迅猛上涨,峡江水利枢纽施工基坑受到严重威胁。一旦围堰溃堤,工程作业面将付诸东流,围堰内数十亿元的设备以及周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紧要关头,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指挥部、武警水电二总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并从南昌、新余、宜春、鹰潭等方向调集官兵,携带抢险帐篷、救生衣等应急救援物资、大型设备驰援峡江。
“洪水达到历年3月份的30年一遇标准。”武警水电二总队负责人介绍说,水位上涨迅速,水流湍急,围堰面临洪水冲击,压力巨大。部队冒雨开进峡江现场后,立即投入抢险救援,成立了“挖、装、运”3个战斗突击队,对现有围堰采取装填沙袋、迎水侧铺设彩条布、搭设子堰、抛石抢护等方法进行加高加固,经过连续30多个小时的奋战,防护子堰搭建完成。
由于搭建及时,3月8日21时,赣江峡江站洪峰流量达每秒1.06万立方米,并持续20多个小时,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施工围堰经受住了超标准洪峰考验。
设置分洪矶头防止堰体被破坏
3月11日,峡江上空太阳露出了笑脸。围堰内,淤泥深达0.4米。泥泞难行,严重影响机械设备和参战官兵通行。指挥部当机立断,抢修施工便道,大马力履带式挖掘机边挖边填石料,边向前推进,一车车碎石和沙土铺在泥泞的大堤上,碾平、压实,抢修施工便道。
在大堤围堰加固加高战斗中,施工人员利用GPS测量体系及网络预报等手段进行水文水情数据采集,为信息分析及方案决策提供了保障。同时,在1号上游横向围堰、2号纵向围堰设置分洪矶头,改善水流状态,提高过流标准。
9日凌晨2时30分,在流量达到最大每秒10600立方米的情况下,有关人员发现2号纵向围堰出现一条宽约0.1米的裂缝,渗水量加大,局部出现浑水,技术专家组立即在现场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处理方案,采用马道加固、渗水点引排及反滤压渗、背水坡大块石、石渣料压重处置措施,有效控制了险情。武警水电二总队八支队李艳刚告诉记者,官兵都是冒着大雨对围堰外侧采取人工抛填砂袋抗冲掏,对围堰内侧渗漏点进行反滤施工,对渗漏量大的薄弱部位及时采取抛填块石进行护坡护脚加固,才有效防止了渗水对堰体的破坏。
10名战士现场宣誓入党
3月10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围堰大堤上,武警水电二总队的李泽来、胡永平、谭鹏等10名战士宣誓入党。
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持续了15分钟,刚刚入党的同志又继续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投入紧张的围堰加固战斗中。记者发现李泽来宣誓时举起的手指磨破了皮,医护人员对他进行简单的包扎后,他又投入抢险工作中。这些在围堰上宣誓的官兵奋战在一线都已达40多个小时。
“在抢险过程中,成功处置管涌12次,消除安全隐患25处。”武警水电部队负责人说:“这与官兵们付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五支队参谋长吴志刚连续两天两夜在危险的堤头指挥车辆抛填沙石,嗓子喊哑了,说不出话,就灌上两口矿泉水润润,实在难受了,就嚼上片金嗓子喉宝;五支队副总工程师胡继峰带领两名技术员,冒着随时可能塌方的危险,进行现场测量,采集水位数据……
本报记者余红举 通讯员徐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