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想为新公园建设出力"三学生致信市委书记
樟山三小学生致信市委书记
“我们也想为新公园建设出力”
王萍回信鼓励他们为建设家乡练好本领,贡献聪明才智
□本报记者张晶、吴桂生
一个好的城市作品,如一部书。可隽永绵长,引人阅读,亦可教化感染,激扬情思,让人们不由生出对这座城市最深沉的情感。
近日,三封飞至市委书记王萍案头的信,透着热忱,透着为家乡骄傲和关心家乡建设的主人翁意识。三封信分别来自吉州区樟山中心小学夏河清、赵婧和陈慧莉三位同学。这三名小学生到庐陵文化生态园参观后,纷纷提起笔,用稚嫩的笔触向市领导写出心中的感受。感于三位同学对家乡城市建设的关心、对家乡的热爱,王萍当即回信,对同学们的情怀表示赞赏,希望大家多关心吉安的城市建设,爱护吉安的城市环境,争做一个具有文明素质的小公民。同时鼓励他们为建设家乡练好本领,贡献聪明才智。
来信摘登:
庐陵文化生态园可是我们的骄傲
樟山中心小学四(2)班赵婧:今年正月,我和家人一起去了庐陵文化生态园游玩,我们在园内玩赏了整整一天,一天下来我已被园内的美景深深迷住,那里的水、那里的山、那里的鸟、那里的花、那里的桥……都令人眼花瞭乱。爸爸说,她已成为吉安的一张新名片,因为她浓缩了吉安这座城市2000多年的精气神,她是我们吉安人的骄傲啊!可是,在开学后不久,我却听老师说庐陵文化生态园遇到了资金困难,这个消息让我想起游园那天,除了看到的美景,还有许多正在建设的景点。“庐陵文化生态园可是我们的骄傲啊!”想到这,我便决定把自己的零花钱拿出来,虽然不多,但却是对家乡爱的表现。
虽然我的力量很小,但我真心希望家乡越变越好
樟山中心小学五(2)班夏河清:近年来,我们的家乡吉安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栋栋楼房竖起来了,一条条道路变宽了,街道变得干净了,我们身边的环境越来越美了。令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我们建了一座新公园——庐陵文化生态园。
就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爸爸带着我去参观庐陵文化生态园,进入公园真令我耳目一新:高高的泰山石气势非凡,彩色的凉亭,倒映在水中的石拱桥点缀其间,一棵棵移栽的古树已生长出了碧绿的树叶……公园里各种名贵树木花草,给公园增添了优美的景色。看着这一幕幕,心里由衷地想对你说一句:“王书记,你们辛苦了!为建设新吉安,你们付出了这么多心血!”我把我的零花钱凑了起来,我也可以为家乡做点贡献了,虽然我的力量很小,但我真心希望家乡能越变越好。
做为吉安市的一位小公民,我们也想为城市出力
樟山中心小学三(2)班陈慧莉:近些年,吉安的变化真大,道路宽了,城市亮了,楼房高了,绿地多了……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谐意识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为自己是吉安人而感到骄傲。
年前,妈妈带我去庐陵文化生态园游玩,这里真漂亮!虽说已是冬天,但这里却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游人如织。我多么热爱有着新面貌的城市,更拥戴用行动把这一切变得美好的你们。建设庐陵文化生态园,我觉得做为吉安市的一位小公民,我们也想为城市出力,哪怕力量那么微薄,在此祝愿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王萍回信全文:
亲爱的小同学:
你好!
很高兴读到你的来信,你是一个聪明伶俐、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好孩子、好学生。感谢学校对你的培养和教育,向你的老师致敬,并向你们全班同学问好!
我们的家乡吉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有“金庐陵”的美誉。大力传承庐陵文化,建设秀美吉安一直是我们的心愿。这些年来,在许许多多叔叔阿姨的共同努力下,吉安变得更靓丽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变得更舒适了,特别是建了庐陵文化生态园,使吉安人民、游人过客都能在这里领略庐陵古郡的民俗和生态优美的风光,她已经成为吉安一张亮丽的名片。为了将这张名片修饰得更完美、更诱人,我们仍然在做规划、搞建设。这期间,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也得到了许多帮助,尤其令人欣慰的是,有一批像你一样的孩子也踊跃支持吉安的建设!欢迎你常来庐陵文化生态园游玩,也希望你多关心吉安的城市建设,爱护我们的城市环境,争做一个具有文明素质的小公民。我相信,有了你的热情参与、积极奉献,我们吉安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希望你努力学习,健康成长,为今后建设家乡练好本领,贡献聪明才智!
王 萍
2012年2月22日
记者感言:
一方是在校小学生,另一方是市委书记,一份对庐陵文化生态园建设共同的关心、对吉安共同的热爱,把两方人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让人感动的是,爱家乡、爱祖国,这样一种人类最基本却又最需要倾心倾力为之奋斗的情感,正随着庐陵文化生态园这样一项民心工程,在庐陵大地流淌绽放。
文可化人,文可化城。对于一座城市而言,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导向,文化是灵魂。文化是一座城市长盛不衰的内在基础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文化而厚重,因鲜活而深入人心。在新一届市领导的精心包装下,庐陵文化生态园用源远流长的庐陵文化浸润其间,用文化打造吉安城市的灵魂,给生于斯、长于斯的吉安人以滋养与熏陶。
而这样一个现代与传统融合、自然与人文辉映的城市杰作,也给我们一个深刻启示:民生,可以得民心;民生,可以聚民力。心中有民、实干为民、发展惠民,当成为每一届领导班子的执着追求和踏实实践。而每一项事业的推进,离不开人们的共同参与,只有人人争当事业的主人,争当建设的参与者,才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合心合力铸就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