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新闻 | 吉安概况 | 吉安规划 | 县志 | 江西新闻 | 国内新闻 | 旅游风俗 | 特产美食 | 亲子健康 | 房产情感 | 数码科技 | 网络互联

永远的感动

热度104票  浏览21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进入吉安论坛 时间:2012年2月28日 16:23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耸立在人民心中的丰碑,是生动实践井冈山精神的典范

永远的感动

●2004年,党中央决定实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开始筹建。

●2007年10月27日,井冈山革命

博物馆建成开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参观完展厅,十分高兴地评价:博物馆主体建筑很有特色、很有气势,造型也很有意义。对整个展馆建设和布展可以打90分,留10分是希望你们戒骄戒躁。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开放至今已接待世界各地观众1100多万,日接待参观者最多超过2万人。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先后荣获第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高荣誉“特别奖”、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

“鲁班奖”。

●2009年10月29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位于井冈山茨坪,依山傍水,雄伟壮观。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非常关心井冈山“一号工程”建设。2007年10月27日,他参观完展厅,十分高兴地评价:博物馆主体建筑很有特色、很有气势,造型也很有意义。对整个展馆建设和布展可以打90分,留10分是希望你们戒骄戒躁。

2009年10月29日,中国建筑业协会和11家行业建设协会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发布: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与巍峨壮观的天安门广场建筑群、震惊世界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青藏铁路、国家体育场(鸟巢)等工程一起成为中国建设史上的经典。而此前,第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高荣誉“特别奖”、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两项殊荣已花落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为这座建筑的经典写下一个个历史注脚。

开馆至今,无数观众在这里留下他们热切的目光、永远的感动,日接待参观者最多超过2万人……

牢记重托——敢闯新路、勇于创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耸立在人民心中的丰碑,是生动实践井冈山精神的典范

一号工程,是党中央决定的重大政治工程。

2004年,党中央决定实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井冈山“一号工程”,饱含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井冈人民的亲切关怀,饱含着党中央、国务院弘扬井冈山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的战略思考,饱含着江西人民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

牢记重托,不辱使命。“序厅设计建设本身就体现了‘敢闯新路’的精神。”2007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看完序厅后说。的确,“敢闯新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融入了太多的创新因子、创新元素。可以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耸立在人民心中的丰碑,是生动实践井冈山精神的典范。

建筑风格的创新——首次采用开放式博物馆形式,运用井冈山民居“围屋”造型,正立面巧妙通过墙面内收处理形成“五指峰”的意象,屋顶则像一面凌空飞扬的红旗,整个建筑融现代与传统元素于一体,散发着浓浓的亲和力与吸引力。而从底到顶,是用红色石材铺就的“红色之路”。踏着红色的阶梯,恰似感受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位建筑专家盛赞:这是用一条开放式的道路,将休闲广场、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红色文化、绿色资源联为一体,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参观者与红色文化形成思想交融的博物馆。

陈展设计的创新——首次提出“红色经典,现代表述”的展陈理念,突破已有固定展陈风格、模式,大胆使用舞美技术、三维造型艺术、声光电及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满足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欣赏需求。与旧馆相比,新馆展出文物数量从300多件增到500多件,其中100多件是从全国各地新征集而来首次展出。令人瞩目的是,馆内增添了大型雕塑《胜利的起点》、油画《井冈山会师》、国画《庆祝红色政权成立》等18件独立艺术品,近乎穷尽各类美术创作手段,处处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陈展方式的创新——大胆利用高科技,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营造了一个个生动、逼真 的历史情景:黄洋界那隆隆的炮声,毛委员浓重湖南口音的讲演声,八角楼上毛泽东、贺子珍的身影以及那星火燎原的如豆灯光,都借助最先进的声光电技术穿越时空隧道。当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和文物,如此近距离出现在眼前,一幕幕历史风云浓缩眼底,一页页波澜画卷扣动人心。

陈展体例的创新——首次采用“编年体夹专题”陈展体例,大胆突破原馆几十年一贯制的“编年体”形式,使陈展脉络更清晰、专题更精彩。

“敢闯新路”。无数经典“创意”,凝聚其中。

“序厅”,主峰脚下,两棵参天大树前,一盏油灯划破黑暗的夜空,那是八角楼上那盏彻夜不熄的油灯,那是照亮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燎原星火。画外音在耳边铿锵响起,移动的电子屏幕重现激情燃烧的岁月,给人以极度震撼。

“八角楼”,毛主席生活工作的情景通过真人比例幻影成像、动态演示,形象逼真。

“红军洞”,根据井冈山特殊的地形风貌,复原一个深邃的山洞,二潭飞瀑倾泻而下,水花四溅,两侧怪石嶙峋,奇峰突兀。观众穿越其中,犹如走进当年军民训练实景。

目光远大——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经典,从来都是在千锤百炼中诞生,“一号工程”就得一流

一直深深记得李长春同志参观博物馆时说的话,“‘一号工程’就得一流!”。其实,“一流设计、一流建筑、一流布展、一流效果”,“四个一流”的精品意识早已深植于工程决策者和建设者心中。

有些细节,让人感叹:就为了确定黄洋界保卫战场景里的背景图,省领导和十几位专家一起,进行了十多次的研究讨论。而实际上,馆中几乎每个陈展细节,都是经过省、市领导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反复讨论修改,才有如此震撼人心的效果示人。

有种精神,让人感动:离开馆仅剩1个多月时,也是陈列布展的关键时刻,省委宣传部主要领导率宣传文化口的领导、专家七上井冈山。每次总是讨论到深夜凌晨,反复对布展的细节进行打磨、推敲。自负责项目以来,省委宣传部主要领导经常听取汇报、研究设计、主持召开会议、深入施工现场指导,为项目建设费尽心力。

经典,从来都是在千锤百炼中诞生的。

从选址到拆迁,从设计到施工,从领导、专家到建筑工人,从基础设施到基本陈列……数不清有多少次从头再来,数不清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在迎战严寒酷暑中,在破解施工、设计的难题中,建设者们用忠诚奠基,用责任做柱梁,让“一号工程”无愧于“一号”的命名。

一流的工程,是磨出来的、改出来的。大到设计方案,小到单件作品,精益求精的修改从没间断过。《胜利的起点》从草稿到小样到大样,易稿数十次;陈列大纲从2004年秋起草,十易其稿,一般性修改则有上百次;陈展设计方案,从2005年初开始,仅大的讨论修改就有14次;建筑外观设计,在省领导和专家的琢磨指导下,反复修改24次。

一流的工程,要靠能打硬仗的一流队伍实现。为保证招投标严格公正、优中选优,工程在全省首次采用收取企业投标诚信保证金制。而整个建设过程,也是建设者发扬井冈山精神的真情实践。为了打造精品工程,许多人殚精竭虑,反复修改设计施工方案;为了确保工程进度,许多人放弃节假日休息;为了做到文明施工,许多人不惜自己多流汗多吃苦,而决不影响山上的旅游接待和居民生活。新馆建设使用了8万块模板,主体工程钢筋使用量达2000多吨,混凝土使用量达1万多立方米,一般情况至少要6个月完成,可施工单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仅用3个月就把主体工程全部完成,并一举拿下“鲁班奖”。

建设一流的工程,需要以开放的视野,集思广益,借鉴国内外经验。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建设过程中,领导小组组建了决策专家班子,以省内外著名专家为主体,设立建筑、陈展专家顾问班子,分别为建筑和陈展的设计、施工提供决策咨询。据了解,专家学者座谈会、论证会、审稿会、揭短会就召开了30多次。在陈展形式设计时,省内外专家评审会开了4次,进行了10次大的讨论修改。陈列小样出图后,先后到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等地请国内知名专家会审。

传承精神——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都是一部丰富的、生动的活历史教材。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就是一座不设大门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让人耳目一新,感受至深!”记得开馆时,30多位将帅后代参观了博物馆,《朱德的扁担》的作者朱良才儿子朱新春一直感慨。不仅是他,几乎每个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人都有震撼动容的感觉。看到情深处,一些人 还不禁会潸然泪下。

自2007年10月27日建成开放以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已经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100多万观众,特别是2011年,接待参观者达到460万人次。

部队官兵们来了,党政机关的公务员来了,大中小学生们来了,还有不少大型国有企业员工和民营企业的私营主们也来了。

在“红色之路”的台阶上,每天都有红旗高高飘扬,在这个特殊的地方过党组织、团组织生活成为一种时尚。那坚毅的表情、如林的拳头、铿锵的誓言,都在表达着一个崇高的敬意、一个坚定的信念:让井冈山精神代代相传!

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建党90周年、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80周年,每一个重要节日,博物馆成为游客表达对祖国对先烈深情的重要纪念地。就是在金融危机时期,全国面临入境游下降和国内旅游增长速度减缓,前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却不减反增。许多游客称:到这里来探究一下成功的诀窍、吸取成功的力量!

在祖国60华诞之际,原全国人大常委、金利来集团主席曾宪梓带着600多名香港各界人士乘“共和国之旅—— —井冈山专列”来到井冈山,腿脚不太方便的他是被人用轮椅推上博物馆的,他参观的步伐是如此沉重而缓慢,不愿放过每一个探寻井冈山历史的每一个细节。他说:“这里是梦寐已久的革命根据地,我已经想了很久要来。”

点开“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网页链接搜索,不少单位、个人留下了参观后的无限感动,许多人还把博物馆之行搬上了自己的博客。

翻开厚厚的观众留言簿,观众们留下了这样的心声:

“看完这段伟大的历史,我们要告诉全世界:我们并不是垮掉的一代,而是继承创新辉煌的一代。我们一定会继承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努力拼搏,好好学习,为国争光!——全中国的80后”;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故宫博物馆基层党员”。

在大家心中,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早已不仅是一座有形的建筑物,而是一个人生的加油站,一座承载理想与寄托的精神家园。

无形的政治文化优势还将带来有形的经济发展优势。随着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红色旅游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挖掘,红色旅游产品的进一步丰富创新,井冈山旅游更见风生水起。仅2011年,井冈山就接待旅游人次达到671.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36亿元,门票收入首次突破两亿元,与前一年相比翻了一番。

正如一些专家所言,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就是一座不设大门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都是一部丰富的、生动的活历史教材,对于引领参观者走进井冈山、感悟井冈山、理解井冈山,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史总是启迪现在,井冈山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新的伟大光芒。

(本版图片供稿:刘冬生)

顶:10 踩:6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31 (26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1 (29次打分)
【已经有33人表态】
8票
感动 感动
8票
路过 路过
4票
高兴 高兴
3票
难过 难过
4票
搞笑 搞笑
2票
愤怒 愤怒
3票
无聊 无聊
1票
同情 同情
  • 上一篇:女子醉酒躺路边民警伸援手|失主丢包民警帮找回
  • 下一篇:铁肩担责铸平安
  •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江西吉安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吉安微搏

    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