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人过新年 年年都有好景
喝擂茶 江西的许多地方有喝擂茶的习俗,赣南尤为普遍。庐陵山区的擂茶之俗多从赣南流入。擂茶的主要原料是茶叶、芝麻和花生米,将原料放在有内齿纹的钵里,用质地坚硬的木棒擂成粉末状,倒入锅里加水煮沸,加入少量食盐。该茶色泽黄白,味道清凉,微带咸味。在邻近赣南的泰和、万安、遂川、永丰山区,擂茶是待客的佳品。每当客人临门,好客的女主人都要当时做擂茶,煮好后,用大容器盛好放在茶桌上,任客人自斟自舀。过年、喜庆之日,擂茶成为主要饮料。在遂川县,擂茶的原料更多,有茶叶、生姜、生米、食盐等,还可以根据客人的口味,加入芝麻、花生、绿豆、红糖等佐料。佐茶的点心,一般有酒浸辣椒、荞头、萝卜、蒜脑以及油煎玉米、黄豆等,很是丰盛,碟数一定是单数。当你走进农家,喝着营养丰富的擂茶,吃着土产的物品,你会抛却一切烦恼,沉醉在浓烈的乡情乡风之中。
生活中有节日,节日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当然,在所有节日中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郁的要数春节了。
一进正月,庐陵大地几乎天天在过年。然而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各地的过年习俗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韵味。透过这些民俗文化,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地区历史发展中传承下来的活着的人文精髓,可以看到一个地区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可以看到一个地区最个性化、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是庐陵(吉安)各县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从“小年”到“除夕”,春节序幕逐渐拉开。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是小年。这一天,各家略备酒菜,全家欢聚。小年前,有两项主要活动,一是“扫尘”,扫除一切污秽之物,干干净净喜迎春节;二是“送灶”。小年前夜,家家用碟子盛上茶叶、大米、红枣和糖饼放在灶上祭祀灶神,又称“糊司命”,祈求灶神“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
农历十二月三十(小月二十九)为“除夕”,也叫“大年三十”。上午大人带着儿孙上祖坟,杀鸡、 烧纸钱祭祖。在厅堂大门外贴大红春联和年画,猪圈、牛栏、鸡笼也贴上写有“六畜兴旺”、“金鸡报喜”的红纸,表达心中的美好期望。下午设丰盛家宴,又叫“团圆饭”,合家团聚。在外地不能回来的亲人,家长也为他摆一副餐具。饭后,洗澡更衣,大人给小辈压岁钱。除夕夜,家家灯火通明,一家老小围坐在火炉边“守岁”,至深夜,家长放鞭炮封“财门”。
正月初一凌晨、第一件事是男主人开“财门”。大门打开,放长鞭炮,迎接财气涌进。接着朝日出方向走几步,口中念着“出行大吉、四方得利”,祈望一年事业有成,招财进宝。开财门后,全家吃新年饭。饭是昨天剩下的,莱一般是4个素菜:一是芋头,寓意家有“余”财;一是芹菜,寓意“勤俭”发家;一为豆腐,寓意家庭“富裕”;一是青菜,又叫大菜,寓意新年发“大财”。吃过新年饭,小孩、男人先后出门给村里长辈拜年,平辈见面,互致祝贺。大都说些“恭喜发财”、“步步高升、万事如意”等吉祥词。农村有祠堂的,全村大小在祠堂聚会,各家备有酒菜、茶点团拜聚餐,共度新春佳节。初二开始,出村给岳父母和亲戚朋友拜年。习俗是“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姑丈。”意思是初一在本村给本家、本族拜年;初二女婿给丈人拜年;初二、初四给亲戚朋友拜年。拜年时,主人以茶点、烟酒招待,赠给小孩“压岁钱”。准备出龙灯的村子,龙灯狮耙开始演练,然后走村串户拜家门,贺喜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上元宵节,也叫“灯节”。晚上,家家户户要“散灯”,就是在屋内各处,点燃蜡烛或油灯,象征光明。合家吃汤圆,又称吃“元宵”。有的县还有灯彩表演。民间灯彩中,吉安县固江的“鲤鱼灯”独具一格、泰和螺溪的“虾公灯”、遂川珠田的“五龙下海”、万安县的“麒麟狮象灯”很有特色;古水盘谷的“鳌鱼灯”,黄桥等地的“百节龙灯”也堪称一绝。
正月十六日到二十日为下元宵。古代,有的地力盛行“闹下元宵”,十六日“送船神”,就是村里人挂起彩色的画纸船,请道士念经,“禳灾纳福保太平”。中午,抬着福主、财神菩萨,举着旌旗凉伞,敲锣打鼓,放鞭炮游街。晚上灯火明天,至月终才结束。此俗现已基本废除,但有的农村仍有吃“元宵酒”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