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 排难而进 挺进2012
承载着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吉安的光荣和梦想,充满希望的2012年,已向我们铿锵走来。2011年12月31日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2011年的精彩进行了回眸,对2012年吉安的经济形势作了客观深入分析,对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和发展举措作了安排部署。目标量力而行,鼓舞人心,措施务实可行,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躬身前行,排难而进。晨报本期推出特别策划,试图解读2012年吉安经济的关键词。
■本报记者严爱群、见习记者尹翔、谢彩琴
今年经济工作总要求
2012年我市经济社会工作总体要求为全面贯彻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省第十三次、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紧紧围绕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吉安的奋斗目标,坚持“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做大总量、加快集聚”,坚持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坚持增加投入和扩大内需并重,深入推进吉泰走廊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三化同步互动、三产共生演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优化生态环境,保障改善民生,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预期目标: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2012年经济工作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1000亿元,增长12%,其中,农业增加值增长3%,工业增加值增长16.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财政总收入142亿元,增长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实际引进市外资金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5.4亿美元,增长10%;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0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7426元,增长12%;城镇化率41.59%,提高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目标是根据吉安发展实际,结合2011年完成目标,按照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的原则制定的。
善识机遇者,识全局;善抓机遇者,赢全局。2012年,无论是国家宏观政策、国际国内市场,还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全面建设,都为吉安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十大政策机遇
争取国际资本转向发展中国家寻求投资的机遇;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投入的机遇;争取银行信贷的机遇;中央结构性减税政策的机遇;中央加大“三农”、保障房、社会事业等民生领域投入的机遇;中央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化、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的机遇。加大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开始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机遇;井开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以及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的机遇:加快打造由南昌、九江沿江产业带和昌九工业走廊构成的核心增长区,并向南延伸连接吉泰走廊的机遇。
九大市场机遇
吉安经济发展总体进入转型期的机遇;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机遇;培养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机遇;决战城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机遇;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机遇;重点领域改革创新的机遇;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的机遇;生态立市、绿色崛起的机遇。
三大内在机遇
市县乡村四级班子圆满换届的机遇;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的机遇;政通人和的政务环境的机遇。
实现2012年经济工作的奋斗目标,主要将完成九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既有继承更有开拓。下面对九个方面重点工作中的14个最受关注的关键词进行解读。
“双轮驱动”新格局
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发展战略,努力构筑“双轮驱动”新格局。坚持工业主导,全力打造进位赶超的强力引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吉泰走廊纳入全省格局
省里提出由南昌、九江沿江产业带和昌九工业走廊构成核心增长区,并向南延伸连接吉泰走廊,第一次正式将吉泰走廊的提法和战略纳入全省区域发展格局。吉泰走廊已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重点战略和主攻方向。今年将加快推进吉泰走廊建设,以争得吉安在全省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应有地位,使吉泰走廊不仅成为吉安加快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更成为全省的核心增长极。
繁荣现代服务业
会议提出吉安立足打造赣中现代服务业重要集聚区的定位,使服务业成为新一轮赶超发展的重要引擎。构建覆盖城乡、区域联动的商贸流通体系,构建高效畅通、协调配套的物流服务体系,做大做强旅游核心板块,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和改造,大力开展“金融招商”,统筹发展其它新兴服务业。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有实力的企业和品牌,打造吉安的中央商务区、现代物流园区、创意产业园区、产品交易市场等多形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金融招商
吸引省内外银行及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丰富金融市场服务主体。发挥担保公司和小额信贷公司作用,扩大融资担保和信贷规模,提升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尤其是已开业的村镇银行和吉安农商行开展业务创新,提高经营水平。通过开展银企联席会、金融推介会、融资洽谈会等方式,加强银企对接合作。发挥政府六大投融资公司作用,通过债券、基金等方式进行融资,推进企业上市工作,进一步做好上市企业辅导帮扶和上市报批,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县域经济
2012年全市县域经济将迈上新台阶,13个县(市、区)财政收入过6亿元,力争过10亿元的县达到5个以上。鼓励和引导科技、人才、资金向县域经济发展倾斜,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探索扩权强县的有效途径和政策措施,为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机制环境。支持县(市、区)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形成块状经济。完善对县(市、区)的考评办法,注重可用财力和支出能力的考核,促进县(市、区)在提高财政支出能力上进位赶超。
决战决胜城南
会议提出市中心城区今年的建设重点是:聚焦集聚建设,决战决胜城南,实现两大突破,实施精细管理,打造焕发现代气息、传承庐陵古韵、彰显山水灵性的“大气吉安、雅气吉安、秀气吉安”。今年将坚持高品质高标准推进中心城区建设,推进城南、河东滨江、城北、敦厚四大组团建设,抓好赣西堤综合改造、后河“金腰带”和螺湖湾三大板块开发,加快实施已确定的赣江西堤、105国道改道和永和连心桥建设,体育中心、职业学院、城南医院等93个重点城建项目。
城南新区虽历时三年建设,但尚未真正“火热”起来,今年城南新区布点的各大建筑都将破土而出,以行政中心率先南移带动城南新区集聚成形。
打造十大卫星镇
2012年城乡建设将新城与旧城并重,县城与小城镇并重,建设与管控并重。以往只抓县城和新农村“一头一尾”,而中间的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不论是经济水平还是建设水平都相对滞后,甚至滞后于村庄建设。推进小城镇建设将从吉泰走廊建设开始,按照全市一流的标准全面打造走廊十大卫星镇,力求精致精美,统一庐陵风格,使之串珠成链,初步形成吉泰走廊小城镇带状集聚。每县(市、区)抓1-2个中心镇,带动一批重点镇,形成县城与小城镇互动发展的局面。
集聚人口
2012年我市实施中心城区人口五年倍增计划,全面放宽城镇户籍限制,落实鼓励外来人口落户的激励政策。对外来落户人口给予就业、就学、就医、就居同等政策,统一纳入城镇创业培训、就业指导和社会保障体系,吸纳更多农业人口和各类人才在城镇就业落户。力争吉泰走廊内县、区城镇化率提高2.5个百分点以上,其他县、市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三位一体”大扶贫
新一轮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确保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实现生产条件、生活条件、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水平及生态环境均有大改善。中央将扶贫标准大幅度提高到2300元。按照新标准,我市有59.7万贫困人口,占全市农村户籍人口的16.5%。我市将加大对列入罗霄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的井冈山、遂川、永新、万安等4个县市,列入省定连片特困地区的吉安县,以及661个贫困村的扶贫攻坚力度。
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争取各项扶贫项目和资金,积极推进移民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扶持、就业培训等专项扶贫开发。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的职能优势,积极推动农田水利、电力交通、邮政通讯、科教文卫等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不断加大科技、旅游、文化教育、人口卫生和社会保障等行业扶贫力度。推动贫困地区与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对接,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倡导社会各界的社会责任,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扶贫工作。
全民创业
通过政策引导,大力支持本地能人创业、外出人员返乡创业。鼓励城镇居民到农村建基地、搞开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金融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扶持符合产业政策的实体经济发展。通过一手抓启动民资、全民创业,不断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创业激情,鼓励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实业,努力营造合法致富光荣的社会环境,引导广大干部到农业领域投资产业发展,推动吉安掀起全民创业热潮。
放宽市场准入
支持骨干企业、民营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和商贸流通等领域,扩大民间投资。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全面放开投资领域,实行工业、农业、服务业、城建等全方位开放,引进发展所需的一切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
绿色崛起
市委书记王萍在会上语重心长地表示:“生态是吉安最大的品牌,发展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各级干部必须明白发展为了什么,负责任地抓发展搞建设。在税收和污染抉择上,宁可放弃暂时的GDP,也不能毁了我们的绿水青山,对老百姓、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犯下无可挽回的过错,背负历史的骂名。”
会议提出,今年将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进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加快森林城市创建步伐,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镇绿化率。推进中心城区的绿化工作,抓好片状植绿、见缝插绿,新建一批街头公园、绿化小品,打造城市“绿肺”。加快街道、社区增绿补绿工作,建成一批小游园,提高绿化密度。今年4月底前,力争市中心城区达到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标准,其他县市基本达标。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的项目,以及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项目,坚决不予批准。推进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达标运行和配套管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大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
推广节能技术,对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要督促其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逐步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促进能源循环利用、高效利用和清洁利用。对年综合能耗5000吨以上标准煤企业实行重点监控,确保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推进交通、建筑、公共机构和居民生活等各个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抓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确保全市减排指标不突破省控制指标。
财力倾斜民生
坚持财力更多向民生倾斜,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力争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以上,工业园区定向培训4.5万人。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重点推进工业园区、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今年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标准分别要提高到350元、170元,城乡低保补差水平分别达到220元和100元。继续实施“光明微笑”工程和儿童“两病”救治,开展尿毒症患者免费血透工作。按时完成8070套廉租房、2624套公租房、860套经适房,中心城区1650户棚户区改造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推进“菜篮子”工程,保障市场供应。严查价格违法行为,确保物价基本稳定。
王萍书记提出,做好2012年经济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于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努力提高领导和推动经济工作的能力。
责任与激情
前段时期党政代表团前往江浙地区考察,江浙地区领导干部浑身散发的成就事业的责任与激情,脸上洋溢的干成事业的自豪与乐趣让王书记感受颇深,她认为这正是江浙率先发展的根源所在。她希望吉安的领导干部,多谈工作,少讲待遇;多想事业,少提困难;心里装着百姓,应把为家乡做点事、为老区服好务作为自己人生的最大追求和责任,做到工作有激情、想事有分寸、干事有冲劲、推进有力度,努力为吉安发展争光添彩。
同时学习江浙干部成就事业、破解难题的开创性、坚韧性和操作性的高度统一,既要有“韧”劲,对既定的目标任务,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又要有“巧”劲,始终以敏锐的眼光观察新形势,以科学的方法分析新情况,以务实的态度学习新经验,以创新的精神解决新问题。特别是要提高具体工作的操作本领,努力破解结构调整之难、土地制约之难、融资争资之难、财政增收之难,奋力夺取今年经济工作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