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将从记忆里消失的手工榨油坊
推动碾磨转动的水车
手工榨油坊
新榨好的茶油顺槽眼流出
人工冲压槽
将茶籽焙干
将焙干好的茶籽上磨碾粹
碾磨好的茶籽放入木制的饭甑中蒸熟
将蒸熟的菜饼趁热分坯打包
将打包好的茶籽饼放入榨河
入冬时节,偶听爱好摄影的朋友说在安福县洋门乡周洲村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手工榨油坊,73岁的榨油师傅老周仍然在沿用“火焙、石碾、火蒸、包饼、排榨、槌撞”等工序榨油,其加工工艺极具传统手工业特色。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非常想把这一古老的榨油工艺记录下来,留作珍贵的民俗史料,于是便背着相机欣然走进了周洲村。
这里的村民把收获的油茶籽、花生、油菜籽等油料作物晒干后,送到油坊,由榨油师傅倒入土灶上的锅内焙干,然后把焙干的茶籽倒入直径4米多的石制碾盘,利用水车驱动碾盘转动将茶籽碾碎。水车一转便带动碾磨咿呀作响,仿佛一位老农吟唱着一首乡村歌谣久久回荡在榨油坊上空。
原料碾过后便要上甑蒸,把碾槽里的茶籽粉装入一个大木甑子里蒸熟。不需多久木甑便开始大冒热气,榨油坊内顿时雾气腾腾,芳香扑鼻,犹如幻境。
原料蒸好后,师傅们就开始打坯做成枯饼。做枯饼用稻草垫底,把蒸熟的茶籽填入圆形铁箍中,做成坯饼。做饼(也叫踩枯),要用脚踩实,再将露出的草根沿边卷成索。之后就是排榨,将枯饼一块块整齐地码放在榨河内,用码子(木楔)挤紧。榨河一般用直径1米以上的大樟木作材料,将整木的中间凿成榨河,内圆外方。枯饼就装在榨河里,装好后便是开撞榨油,在撞击时不断更换木楔。吊在屋梁下的撞槌,是用一根60多厘米粗、5米多长的木头做成的,头尖上还有“铁砸”,一般由3-5个男人执木撞槌有节奏地不断撞击,在巨大的压力下,茶油顺着槽眼流出。荡起冲槌要费力气,油一榨出来,师傅们个个都是大汗淋漓。
最后便是取油和排渣。被挤榨的油坯饼便渗出一缕缕黄绿色的茶油来,汇集到榨河里,从榨河孔中流出,清香明亮。
周洲村榨油坊的生产工艺及榨油设施非常传统,所有操作环节全靠人力和水车完成,一直以来,其设施及工艺流程都未曾改变。
拍客:张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