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元低保金 我们生活的新希望
图为吉州区保太巷社区工作人员为低保户送去温暖。
■罗艳梅、本报见习记者刘娇
12月23日,在吉州区保太巷社区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走进市民朱根里家。朱根里躺在一个藤椅上,上面盖着很厚的被子。一个小户型的两室两厅,显得有点“拥挤”。
朱根里今年65岁,有一儿一女,都在外地打工。去年10月份检查出得了结肠癌晚期。“当时觉得都是晴天霹雳,如果不是国家政策好,我老公早就不在了。”朱根里爱人说道。朱根里家里没有多少积蓄,得了病都不敢上大医院看病。但今年5月份,社区为其办理了低保,每月600元的低保金让家里负担减轻了很多,同时还获得了政府的医疗救助。
朱根里是一个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他向记者坦言,党的政策好,关心民众,以前医药费只能报销一半,成为低保户后,享受更宽的政策。而像朱根里这样的家庭仅仅是我市26万低保户中得到政府救助的一个缩影。
政策解读:
2011年,我市继续强化低保规范管理,推进低保公开、公平、公正。结合低保对象统一年审工作,进一步落实五项制度,即低保听证、低保公示、低保渐退、低保回访、低保备案。据了解,吉安城镇及农村低保人数达到26万。截至11月底,全市低保户共127467户,低保金支出40266万元。从2011年1月1日起,吉州区、青原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275元提高到320元,县(市)由每人每月245元提高到300元;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110元提高到130元。
此外我市对困难群众实施多种救助制度。对因临时性、突发性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低收入家庭给予临时救助,给予非定期、非定量的生活救助,帮助低收入家庭解决特殊困难。教育方面,对城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予以减免学费,建立助学绿色通道;住房方面,为特困户家庭提供廉租房居住;在法律援助方面,为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维护低保户的合法权益。医疗救助方面,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城镇“三无”集中供养对象,救助比例直接提高到100%,救助封顶线由原来的3万元提高到8万元;城乡低保对象、上世纪60年代精简退职救济对象、“优抚四类对象”,救助比例由原来的70%提高到80%,封顶线提高到5万元;城乡“低收入家庭”成员患有关部门规定的16种大病病种之一的,救助比例由原来的40%提高到50%,封顶线由原来的1万元提高到1.5万元。此外,严重慢性疾病门诊救助在糖尿病、白血病等10类的基础上新增加了重度心脏病、高血压后遗症等两类病种救助;城乡低保对象和低收入家庭患有规定病种的14周岁以下儿童,住院救助比例再提高10%,封顶线在原基础上再提高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