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新闻 | 吉安概况 | 吉安规划 | 县志 | 江西新闻 | 国内新闻 | 旅游风俗 | 特产美食 | 亲子健康 | 房产情感 | 数码科技 | 网络互联

乡土文化散发醉人芳香

热度107票  浏览2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进入吉安论坛 时间:2011年12月06日 11:39

■曹小武、邹清华文/图

近日,为期20天的峡江县第三届农民艺术节落下帷幕。从2007年起,该县每两年举办一届农民艺术节。由政府牵头搭台,全县11个乡镇农民积极参与,内容涵盖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农民书画展、农民趣味运动会、文艺晚会等。据主办方透露,此届农民艺术节共有500余名农民群众参与,观众达到数万人次。

在我国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峡江县坚持举办农民艺术节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对推进文化自觉,繁荣农村的节日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农民的素质,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否起到促进作用?

节目表演者都是农民

日前,笔者见到熊熙明时,他正在养蜂场帮妻子采集蜂蜜。有人告诉他,他表演的《造屋上梁唱彩》节目获得二等奖时,他还有点不相信。

66岁的熊熙明是峡江县仁和镇逆塘村人。除了种田,他的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木匠,这让他对农村传统的造新屋上梁很是熟悉。

今年4月,峡江县决定举办第三届农民艺术节,要求各乡镇注重挖掘地方文化,注重群众广泛参与。接到任务后,仁和镇文化站干事邓炳胜开始在农村进行“海选”。走访中邓炳胜发现,逆塘村的熊熙明是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好热闹的他也没有推托,一口应承下来了。没有过多的舞美设计,不需要太多的事先准备,上台的那天,熊熙明和同镇的其他6名农民兄弟相互配合,用原生态的表演博得满堂喝彩。

“活了60多岁,我还是第一次上台表演,不过一点也不紧张。”说起当时的情形,熊熙明的脸上依然乐开了花。

10月26日,旨在全面展示农民昂扬向上精神风貌的峡江县第三届农民艺术节开幕。在接下来的20天时间里,来自11个乡镇的500余名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其中,或表演文艺节目,或展示书法、美术、摄影作品,或参加趣味体育运动,或展演民间特色才艺。

73岁的邹干莲是水边镇下痕村普通农民,19岁便开始练打鼓。这次他带领本村6位老汉表演的《劲鼓》,威风凛凛,气势磅礴,成为本届艺术节的“明星节目”。和下痕村的劲鼓一样,巴邱镇的民间灯彩蚌壳舞,西门社区的威风鼓,仁和镇的花鼓戏,金坪民族乡的少数民族山歌对唱等这些一度寂寞的民间文化活动也逐渐在乡村大地活跃起来。无一例外的是,这些主角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村民生活趣味获提升

现在上桌打牌的人少了,进文化大院活动的多了。”戈坪乡花鼓戏剧团的孔祥志告诉笔者。

今年63岁的孔祥志10多岁时便在湖南老家跟着村里人学唱花鼓戏,迁到峡江后,就再也没唱了。2009年第二届农民艺术节,村里要出节目,孔祥志便将村里会唱戏的几位老人召集在一起,你想一句,我唱一句,将花鼓戏内容逐步还原,并作了改进。农闲时节,他们就到村里的文化大院里练戏,也经常到各村去巡回演出。

“农民需要像艺术节这样的文化娱乐性活动,这不仅可以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也能展示现代农民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活动让农民的集体意识得到重建。”采访中,不止一人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今年6月上任的水边镇党委书记陈志忠之前在罗田镇任职。在他看来,农村的文化生活十分匮乏。除了看电视,几乎没有其他文化娱乐活动,“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现状在农村依然普遍存在。

2006年,罗田镇举办了第一届农民运动会,包括村干部在内的100多名村民参与比赛。此后,该镇每年都要举办一届运动会。尽管只有一件价值10元左右的文化衫和一张奖状,但报名人数却有增无减。

“农民盼运动会就像盼过节一样。”陈志忠告诉笔者,通过举办农民运动会,不仅增强了村民的集体意识,而且重新焕发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据他透露,罗田镇的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以前在全县排名靠后,从2007年起却一跃为年年排名全县前3名,综合考评更是连续3年排名全县第1名。

来水边镇任职后,陈志忠依然延续了这种传统。今年10月22日,该镇第二届农民健身运动会如期举行,13个村委会(社区)的200余名村民参加了负重跑、提水保苗、拔河等11个单项比赛。

办出特色仍面临挑战

7月1日晚,今年以来的第4场群众文艺汇演在仁和镇街上上演。作为农民艺术节的前奏,这场汇演吸引了四面八方近800名群众观看,把整条街都塞得满满的。

尽管如此,群众参与的热情却让活动直接组织者邓炳胜感到很为难。以卖豆腐为生的仁和村村民胡广生平时爱好唱歌,为了能上台,他前后3次找到邓炳胜。最后,邓炳胜答应他上台,但前提是只能唱一首歌。

事实上,在邓炳胜看来,胡广生还算是幸运的。仁和镇虽然每年有4场文艺汇演,但每场汇演时间有限,而要求登台的群众非常多。为了保证节目质量和演出效果,最后他不得不拒绝部分村民的要求或者限定每个节目的演出时间。

峡江县农民艺术节组办方相关人士也承认,每届艺术节的报名人数都非常多,最后由于场地和时间限制,很多节目不得不被拿掉,致使很多村民因此失去了一次参与的机会。

如何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到活动当中来呢?有关人士认为,举办农歌会不仅要有政府主导,突出自己的特色,不断提高品位,而且要坚持连续性和开放性,这样才能将其打造成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

另一方面,农村文艺骨干的缺失对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据了解,为了能挖掘更多的民间传统文化,邓炳胜经常三天两头往农村跑,目前仅收集整理当地山歌就达100余首。为此,镇里也先后拿出5万多元作为相关经费。

“但像老邓这样热衷民间艺术的人才实在太少了。”仁和镇党委书记肖海涛认为,要让农村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使“下乡文化”变为“乡下文化”,就必须加大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让这些农村文艺骨干把学来的才艺传授给更多的农民群众,建立一支不走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打造一块牢固的农村文化阵地。

顶:7 踩:6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2 (30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 (28次打分)
【已经有36人表态】
8票
感动 感动
4票
路过 路过
4票
高兴 高兴
6票
难过 难过
5票
搞笑 搞笑
4票
愤怒 愤怒
2票
无聊 无聊
3票
同情 同情
  • 上一篇:百元维权案引发思想“地震”
  • 下一篇:晨报拍客
  •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江西吉安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吉安微搏

    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