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河水葫芦泛滥引起关注
本报讯记者周朝霞、实习生匡欢欢报道:本报11日A4版报道的《一个月,疯狂水葫芦长满一条河》一文及后续报道见报后,不少市民非常关心水葫芦的急速增长给我市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物污染问题,纷纷致电询问,产生此种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是否有解决良策?为此,记者昨日再次走访北门河附近居民并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
昨日,记者从北门河附近居民口中得知,北门河中原本就有少许的水葫芦生长,但没有如现在一样泛滥成灾。据张女士说:“河水两岸的生活、农业、工业等污水的注入使得水体变差变肥,下游的水闸导致水速减缓。所以在这水温适宜、养分充足、水速缓慢的河水里,水葫芦就自然扎根蔓延。”张女士还感慨地说到:“河里已难见到水,明年再看这里也许就要变成一条土坑了!”
记者电话联系到市植保站一名肖姓工作人员,他详细地向记者分析了北门河水葫芦生长泛滥的原因。他说:“原本北门河里就生长着水葫芦,现在正值初冬季节,水流减速,水温适宜;再者北门河的河水因遭受生活、工业污水,农田、池塘的含肥料充足的水等的污染,使得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给水葫芦的生长无形中提供了绝好的条件。水葫芦不是‘土著’植物,没有经历当地生态长期物种进化的过程,缺少天敌,而且繁殖旺盛。虽说水葫芦本身有很强的净化污水能力,但它只负责将污染物收集起来,并不负责将所有污染物降解掉。所以大量的水葫芦覆盖河面,抢占水面,影响航运、窒息鱼类,容易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底生物的生长。水葫芦生长时消耗大量溶解氧,几乎成了‘污染’的代名词。”
他还谈到了我市目前对水葫芦整治的一些实际操作:“整治水葫芦是目前许多国家头疼的问题。我市主要是采用人工捞取、火焰喷射、药剂喷杀等手段加以销毁,但这些方法是绝对不能根除水葫芦的。一些发达国家采用生物防治法,在湖区放养吃水葫芦的象甲、儒艮、河蟹等生物,但很可能会酿成新的更严重的生物入侵,前车之鉴,不敢轻易采用生物防治法。”肖姓工作人员还形象地将这些生物物种入侵比作“癌细胞扩散”。“现在水葫芦在北门河里正处在‘癌变’期。”他提议:“做好水葫芦的整治工作是一件大工程,单凭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在财力人力上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加入到政府的规划当中,通过规划落实到相关部门共同整治。”
记者昨日还走访了市水利局,该局建管部的赵国红主任答复记者:“北门河的水葫芦生长泛滥应该会尽快做出打捞整治。目前,市政府正在开会研讨相关的污染源,及时做出治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