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看变化]第二故乡也精彩|渼陂村的"女子队"
第二故乡也精彩
□本报记者严爱群
毛坝移民点离峡江县城约5公里,全村40户共187位村民,均为三峡库区移民,他们离开故土来到峡江已整整10年。
9月1日中午,记者走进毛坝时,正碰上村里召开村民小组会,毛坝移民点小组长李开发告诉记者,村民们正在讨论建立无公害蔬菜开发基地的相关事宜。原来,大部分村民在移民至峡江前都是种菜能手,经过这几年的种植,他们发现毛坝的土质和区位优势很适合开发无公害蔬菜基地,加上一家大型蔬菜公司希望能实施“公司+农户”的订单式种植,并承诺包销,因此90%以上村民表示非常赞成,个个摩拳擦掌,早就盘算着要种植几亩菜地,种植什么品种。
毛坝村村小组长李开发是村里的能人,从2004年起他就承包了村里100多亩水稻,在县移民局、镇农技站技术人员的帮扶指导下,他迅速摸清了水稻的种植规律和方法,并全部实行机械化种植,正是管理得当,仅仅第二年,李开 发种植的水稻单产居然超过本地水稻种植大户。“我从未种植过水稻,多亏了李开发和农技员的帮忙,我才发现水稻种植其实很简单。”村民杨继民笑着对记者说。杨继民开始种植水稻时连犁田、施肥、抛秧都不会,水稻只敢种一季,主要以种植玉米、蔬菜为主,家庭收入并不理想。李开发和镇农技员为此手把手地教导杨继民,如今杨继民和大部分村民一样,不但种上两季水稻,还租用了附近村民几亩水稻,今年他仅种植丝苗品种的收入就近万元。
对于未来的毛坝,李开发和村 民们有着三个幸福愿望:一是加紧建设毛坝新村,争取春节前家家都能住上小洋楼。二是无公害蔬菜基地能顺利建成,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三是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管理,逐步提高农田产量。他们坚信,有政府的扶持,自己的勤劳,未来的毛坝将更加美好,第二故乡的生活将更为精彩。
渼陂村的“女子队”
□本报记者王玉卉
青原区文陂乡渼陂古村,担任景区讲解、服务和保洁等任务的女子讲解队、女子旅游服务队、女子腰鼓队和女子环卫队四支“女子队”特别引人注目,多年来,她们的辛勤工作给游客留下美好的记忆,成为渼陂古村的一张靓丽名片。9月2日,记者亲密接触了“女子队”,感受了她们别样的风情。
“渼陂古村古树常青,富水长流,从这个方圆才一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走出了梁兴初、梁必业、梁仁芥、梁必骎四位将军。”邹小英满怀深情地向游客讲解,邹小英2010年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她告诉记者,“女子讲解队”共6人全是梁氏媳妇,由于她们对 古村厚重的历史、古典的明清建筑和可敬可颂的红色文化等了如指掌,所以面对游客倍感亲切,讲解起来如数家珍,受到游客们的热烈欢迎。
采访中,记者见到了正在清扫村里 落叶的保洁员曾正香,她说:“我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料理好家务后,6点半便要到村里的景区服务中心打扫卫生,我们‘女子环卫队’有5人,大家都是起早贪黑,除了负责景区的清扫工作外,还有景区8个公厕的保洁任务,虽很辛苦但服务游客苦也甜。”
“我是上月到你们这里游玩的上海游客,你们热情的服务和醇香米酒让我至今难忘,你们尊老爱老让我感动。”这是游客许家树写给“女子旅游服务队”队长梁丽彬的一封感谢信上的内容,梁丽彬告诉记者,许家树在村里用完晚餐后,天色已晚,她们便打着手电筒护送他出村,并送其上车,老人很感动,不久便寄来了这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女子旅游服务队”有5人,主要负责游客的吃住等后勤服务。
“你们的腰鼓打得很好,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是渼陂古村,我们村是‘庐陵文化第一村’,有空来我们村看看。”这是女子腰鼓队在吉安火车站表演时与旅客的一段对话,她们用这种独特方式宣传古村。四支“女子队”腰鼓队人最多,共有24人,她们经常为游客表演深受大家的喜爱。这四支“女子队”常年活跃在渼陂古村,成为景区的宣传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