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在民心中漫延 喜迎党代会成就回眸之民生篇
温暖在民心中漫延
□本报记者蒋阿平、实习生金桐同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走过“十一五”,我们发现,“静悄悄急行军”的吉安,在这五年里,不仅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经济发展成绩单,更亮出了一份暖意融融的民生答卷。
这五年,全市的民生支出占财政收入的80%以上,总额相当于前55年的总和。
这五年,我市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居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四个全覆盖基本实现。
民生事业的脚步不断向前,温暖在民心中不断漫延。
百姓的小日子·政府的大民生
百姓的小日子,政府的大民生。物价、医疗和住房,是过日子避不开的三件大事。
物价上涨,让困难群众不愁基本生活,普通群众不担心“菜篮子”,市委、市政府情系民生,举措不断。
低保保障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全市城市低保对象已由1999年底的3934人增加到9.7万人,农村低保对象达16.3万人。
低保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中心城区低保对象的保障标准达每人每月320元,人均月补差200元;农村低保对象保障标准每人每月130元,人均月补差90元;各县(市、区)城市低保标准提高至245元。
稳物价,保民生。600万元价调基金,支持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市天然气公司和公交公司价格补贴以及城郊蔬菜基地建设;1246万元价调基金,用于全市23万名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对象发放肉价补贴和城市低保对象发放液化气价格补贴;50万元价调基金,对中心城区低 保户给予每户50元的蔬菜补贴。
每一分钱都凝聚着浓浓的关爱。今年1至6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5.0%,低于全省、全国水平。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简单的顺口溜,反映出广大群众对看病贵的极大忧虑。
大力实施基本医疗保险,为广大群众解忧。五年来,我市积极稳妥地实施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工作,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
截至2010年底,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人数达到109.8万人,完成任务数的102.9%;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5.45万人,完成年任务的108.8%;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8.69万人,完成年任务的124.59%;残疾人康复1.6万人,完成年任务的112%;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3%以上。
“我住14天院才花了200块钱呢。”日前,刚刚康复出院的泰和县马市镇五保户黄苏荣高兴地说,“大部分药费都直接报销了,以后看病不用再为钱发慌了。”安居,是广大群众共同的梦想。
把保障性住房建成“温暖房”、“满意房”、“廉价房”、“阳光房”,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市委、市政府实实在在的行动。
几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以“五位一体”旧城改造和“两租两改”(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使更多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经过几年努力,我市逐步建立起以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为主、棚户区改造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住房保障体系。从2007年开始,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连续四年名列全省前茅。
一个又一个破旧的棚户区华丽变身,一栋又一栋漂亮的楼房拔地而起,那是“居者有其屋”的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做梦也想不到,一把年纪了还能住进小区,这里不仅有物业打扫卫生、管理环境,还有各种设施供我们休闲娱乐。”家住吉州区万家·阳明花园小区廉租房的租户雷春莲喜不自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