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华丽转身———写在滨江街道成立一周年之际
为民建城,滨江华丽转身
□熊月亮、本报记者段江婷
2010年,是青原区滨江街道正式挂牌运转的首战之年。今年8月,是滨江街道周岁的生日庆典。一岁,年轻而激情喷薄;一年,发展与民生并举。
“吉安浦东”不再是梦想
站在吉安城市中轴线上纵览青原区滨江新区,极目远眺,视野之内塔吊林立、机声轰鸣、繁忙热闹……一座希望之城将在这里拔地而起。打造“吉安浦东”,不再是滨江人美丽的梦想,正逐渐成为现实。
滨江街道区位优势明显,井冈山大桥、吉安大桥、赣江公路大桥和京九铁路大桥把滨江街道与中心城区融为一体,经济社会发展既与全市基本同步,同时也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中国共产党青原区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新一届区委确定了今后五年青原发展的总体思路:集中精力打造新兴工业聚集区、滨江生态宜居区、城市商贸拓展区、休闲度假旅游区、统筹发展实验区。快速发展的滨江街道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滨江街道负责人在街道大会上解读:“滨江街道贯彻落实区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要以‘打造五区,建设幸福青原’为总抓手,以建设‘吉安浦东’为己任,首要任务是配合市、区两级全力打造‘滨江生态宜居区、城市商贸拓展区’,在‘决战城区’的战场上当主力,唱主角。同时,在决战园区的战场上也要争当先锋,实现重点突破,按照‘招大引强,产业集聚’的要求全面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为打造‘新兴工业聚集区’发挥积极作用;在宾招、餐饮、休闲、购物等方面全力服务好‘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两个根本性转变,彻底消除城乡差距,实现街道范围内的城乡统筹发展。”
至此,滨江街道的发展定位愈加清晰。
那么,具体怎么打造“滨江生态宜居区、城市商贸拓展区”呢?
街道干部形象地描述为“群星璀璨”。
具体而言,滨江街道今后五年,将配合市、区建设全市一流的会展中心、滨江生态湿地公园、蜿蜒流动的内湖景观,建设滨江思源小学、卫生服务中心等一批教育、医疗项目,完善滨江路网、绿化、亮化等市政配套,启动2000亩左右商住用地开发建设,力促康居锦洲、吉鑫、新界等一批高端房地产项目建成,新增建筑面积350万平方米,新增城区人口3万人,这些项目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闪耀在滨江街道的大地上。
在滨江街道的老百姓看来,他们家乡大变样了,道路变宽了、房子“长”高了、城市更漂亮了,人气越来越旺了:新建城市道路30多公里,基本形成了6平方公里的城区道路框架;新建了仁达滨江豪园、明珠花园、滨江阳光都市、滨江学府、盛唐华都、天府花园等一批商住项目,已建的高层建筑有30多幢,楼层数也从6层长高至32层;全面实施了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随着百年名居、金锣湾、国光等一批项目入驻和开发,滨江街道上车水马龙,酒店饭馆人气不断提升。
“吃在滨江,住在滨江,购在滨江,娱在滨江”,滨江的轮廓日益清晰,城市中心的脉搏日渐强劲。
“快速拆迁”不再是神话
这是一种速度——短短一年时间,滨江街道轰轰烈烈起步,以阳光拆迁的“新区模式”以及“白加黑”、“五加二”的“新区精神”打造了一座具有鲜明特色的魅力新城雏型。
这是一个壮举——2010年,按照新一轮拆迁任务,街道完成拆迁协议签订414户630余份;拆除农房413户,拆迁面积约11万平方米。完成了滨江路网、赣江大桥以南储备用地、红光拆迁安置用地、污水提升泵站等十几个项目的征地任务,全年共征地539.6亩。其拆迁进展和效果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赞扬。
纵观滨江街道拆迁建设的成功实践,“怀利民之心,谋惠民之举”是把金钥匙。
滨江街道正是把这把“金钥匙”紧紧握在了手中。
街道在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基础上,依法、合理给予拆迁补偿,科学谋划拆迁安置,并辅之以多项优惠政策,真正让被拆迁居民得到实惠。从一定意义上讲,拆迁是一次利益的调整。街道坚持“依法、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将涉及拆迁改造的方案、政策等都置于“阳光”下,接受群众监督,赢得了拥护和支持。在完成大规模征地、拆迁任务和快速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未出现过因征地拆迁引发的重大不稳定因素和非正常上访事件,实现了“项目要推进,社会要稳定”,“拆得了、稳得住、安得下”的工作目标。
城市既要建得好,更要管得好。与拆迁相比,拆违工作同等重要,街道对违法用地、违章建房监管工作常抓不懈,建立了街道干部、城管中队队员、村(居)干部三条线巡查制度和严格的违章建房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在控制和拆除违章建筑工作中,始终坚持“只有原则性,没有灵活性”,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拆除,街道 成立一年来,共拆除违章搭建204户,制止违章搭建126户,实现了全年未出现一幢已建成违章建筑的工作目标,有效规范了滨江新区的城建秩序。
滨江驶入了城市发展的快车道。
“幸福新区”不再是奢求
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也是衡量滨江街道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尺。滨江人民为城市的发展献出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让这些失地农民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成为滨江街道干部面临的一件大事。
滨江街道以改善民生为重要抓手,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建立失地农民“三条保障线”和“三项扶助政策”,使失地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劳有所业、增收有路”。
落实基本养老保险机制,发放失地农民证7000余本,将失地农民全部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
落实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自主选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机制,农民参合率100%。2010年,为参合农民提供住院和门诊补偿达230万元,免费治疗白内障病人6例,为4000余居民提供免费健康体检,向113人发放大病救助款48.5万元。
落实生活保障机制,确保失地农民困有所济,对年满60周岁失地农民统一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2010年,共向846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生活救助120万元。
完善了助学救困、优先就业和自主创业扶助政策,优先安置失地农民到保洁、保安公益性岗位,对280余人进行了岗前技能培训,累计实现跨省劳务输出和劳动力转移5500人次,为50人提供了创业担保贷款担保270万元,枫塘社区创建了全区首家“红杜鹃家政服务中心”,为失地农民再就业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这一切,都是让发展的成果与所有居民共享的生动写照。滨江街道是一个令人关注、让人称羡的发展热土,一个城市扩张、产业升级的新载体,更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幸福新区”。
为民建城,滨江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