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清退”
7月18日,本报A3版刊载了《全力推进低保专项治理“回头看”》一则消息,其中提到“截至6月底,全市清退低保1.6万人。”什么叫清退?为何清退?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数字?笔者读后震惊又费解。
发放低保金是党和政府关爱困难群众的切实举措,深得民心。做好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是民政、社区等的重大责任。这次清退的1.6万人,到底是什么人呢?是责任部门一时大意办错了,还是有人利用职权暗箱操作走了“后门”?或者是有人弄虚作假,骗过了审查人员冒领了低保?反正,“清理”一词,似乎听了有些弄不清。
1.6万人被清退,这数字几乎与上半年我市城乡新增低保对象数(2万人)同等!如果说这仅仅是因为管理部门工作疏忽而导致的,那人们不禁会问:那些工作人员的素质会那么低下?如果是有人做了“手脚”,那就应该选一两个典型事例曝光,这样才能起到警示作用。如果是有人以权谋私,那就更应该“解剖”一两个案例。
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这话讲了很多年了,怎么就不能把见不得人的事拿出来晒晒呢?另外,这1.6万人是群众举报后发现,还是管理部门清查才发现的?群众知道有人骗保要举报,应该拨打哪一个电话才管事?再者,清退1.6万人的低保,是怎么清退的?这笔费用是多少?低保金的发放,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牵动着千家万户。但低保不是“唐僧肉”,管理部门应该建立严格的制度,增强透明度。同时,应当针对新情况采取新举措,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把好事办好,让老百姓放心。 (陈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