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两区"的战略支点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综述
决战“两区”的战略支点
——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蒋阿平
站在财政总收入88.62亿元的制高点,审视吉安经济发展的轨迹,我们惊喜地发现:曾经不起眼的非公有制经济,早已越过“有益补充”的时代,成为吉安跨越发展进程中决战“两区”的战略支点。
活力强劲迸发
罕见的冰雪灾害、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危机、特大洪涝灾害……尽管一路上危机四伏,但在“主攻项目、决战两区”的战略部署下,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迸发出逆势而上的强大活力,非公有制企业数量不减反增,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2010年,全市个私企业达12.3万户。当年,非公有制经济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1.7%,占全市GDP的59.2%;对全市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90%,占全市税收总额的79%;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实现总产值1054.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2.6%,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3.1%,拉动全市工业增长47.4个百分点。
今天,放眼井冈大地,不仅夫妻店、父子厂、兄弟小作坊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更有大投入、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大项目竞相落户。“三产”不再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代名词,它早已在第一、二产业圈出了一块广阔的天地。
具有世界500强背景的日本胜美达电子,以及意大利思立科、韩国大成株式会社、新加坡新达科技、菲律宾雅绅集团、希腊富尔泰公司等一批外资项目的相继落户,擦亮了“国家出口加工区”这块金字招牌,更昭示着非公有制经济对全市外贸出口的强大“领跑”力。
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出口货值9.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9%,对全市出口总额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01%;占全市出口总额的99.7%,比2005年提高了37.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77.3%;出口最终目的国(地区)达150个,新增61个,出口增幅列全省第三。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徐徐升起的一颗新星。政策扶持,样板社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质量和规模都有了大幅提高。截至今年5月,全市有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1326户,注册资本10.02亿元,辐射带动近两万人创业致富。
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电子信息、生物食品医药、绿色食品、先进制造……随着“触角”的不断延伸,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全市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104万人,比上年增长3%,占全市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总数的76.4%,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
这一切充分表明,吉安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非公有制经济功不可没。
贡献力加速提升
江西天人生态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获得“中国真菌源农药三证”的企业,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江超纤无纺公司的中空桔瓣超细长纤维纺粘水刺无纺布填补亚洲空白;华文光电是国内唯一的蓝光DVD母盘生产企业;红板(江西)有限公司的高密度多层线路板生产技术国内领先;唯冠油压公司的“数控高压转塔式清洗中心”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不难看出,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已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加工、建筑、餐饮等不起眼的“小打小闹”,而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竞争力强、前景广阔的优势企业。
在针对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优势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我市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目前,我市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工程技术中心及重点实验室24个。2010年,全市共开发升级新产品23项,仅井开区,就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3项、省级科技奖6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3项。
实施品牌战略,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支持非公企业争创自主品牌,增强企业竞争力,我市各地各部门不遗余力。“泰和乌鸡”、江西半边天药业有限公司的“半边天”,先后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全市有省著名商标87件,注册商标1400余件。
如果将一个有潜力的企业比作一条鱼,那么上市对企业来说就是“如鱼得水”。上市将为企业带来充裕的资金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2010年,我市培育了江西天人生态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基础较好的拟上市企业,确定了江西紫金化学有限公司等16家重点培育的拟上市后备企业,江西天人生态股份有限公司即将在深圳创业板实现上市。
技术、品牌、上市,三个关键词展示的是非公企业发展实力和潜力的明显提升,背后关联的是非公有制经济的总量在不断壮大,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在加速提升。
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冶金建材、绿色食品、机械制造、新能源和微生物农药等“6+1”支柱产业共有规模企业591户,完成主营业务收入928.3亿元,实现税收45.9亿元,利润总额63.亿元,分别增长51%、44.4%、67.4%。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不久前,我市召开的2011年银企对接合作会上,10家驻市金融机构与井开区及13个县(市、区)的企业进行融资对接,其中8家驻市金融机构与32家企业进行了现场签约,签约总金额52.47亿元。
吉州区下岗女工马君,靠5万元小额贷款起家,如今事业越做越大,涉及服装店、宾馆、车行多个行业。
有小额贷款优惠、税费减免、免费就业培训等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创业门槛,提高创业能力的好政策,更有项目推介会开到香港、深圳等地,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专业及时……非公经济人士纷纷感叹:近年来,吉安为非公经济发展营造了越来越宽松、越来越好的发展环境。
《关于创优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鼓励扩大民间投资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有效激活了创业主体,充分调动了广大市民的创业热情。
解放思想,放活政策,优化环境,提升服务,吉安搅活非公经济的脚步从未停歇。
政银企合作,缓解融资难。每个县(市、区)至少建立一家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适应当地中小企业需求的担保机构。2010年,《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的出台,大大完善了信用担保体系,为全市非公企业的发展注入“活水”。当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信用担保机构19家,注册资本7.2亿元,累计为345户非公企业提供担保贷款8.5亿元。
以园区为重点,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六通一平”、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0年底,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87亿元,园区开发面积67平方公里,投产企业1038家,完成工业增加值212.7亿元,园区从业人员达20.2万人。工业园区已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
扶优培强,是我市加快非公经济发展步伐的一大绝招。
“一对一”全程帮扶,现场办公,动态调度……围绕重大项目建立绿色通道,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绿色通道”的帮助下,杰彼新能源、新琪安、优特利电子等非公企业成功争取各类扶持资金6293万元。
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市政府和受益财政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获省级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的企业,由受益财政一次性奖励5万元;市政府每年对有突出贡献的纳税大户予以通报表彰,号召全市各类企业学先进、赶先进,争当“排头兵”。
2010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的非公企业达304户,其中超20亿元企业2户,超10亿元企业9户;上交税收超千万元企业59户,其中超亿元企业4户。
数字虽枯燥,却雄辩地证明,在吉安跨越发展的进程中,非公有制经济正以破竹之势,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