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新闻 | 吉安概况 | 吉安规划 | 县志 | 江西新闻 | 国内新闻 | 旅游风俗 | 特产美食 | 亲子健康 | 房产情感 | 数码科技 | 网络互联

人为什么活着

热度227票  浏览21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进入吉安论坛 时间:2011年2月24日 00:45

  【摘要】:人为什么活着呢?苏格拉底为知识、道德信念而活;亚里士多德和中国的儒家主张修身养性,以便具备实现理想人生的内在条件,儒家进一步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伊壁鸠鲁、爱拉斯谟和杨朱主张人应该为肉体上的享乐而活;宗教主张人应当忍受苦难,为将来而活或为神而活;叔本华认为人生无意义,绝食而亡是最高境界;马克思认为人应当为社会而活,为别人而活。综合前人观点,笔者认为在兼固人的共性及个体差异的情况下,人应当为“快乐”和责任而活。

  【关键词】:活着目的“快乐”责任

  人为什么活着呢?对于这个问题,虽然平时我们每个人不一定去想它,或明确地确立其在自己思想中的主导地位。但在每个人的思想深处,都有意识无意识地有着自己的人生观。其实,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对于普通人近乎无效.因为在没有遇到绝境之前,以上简单的回答足以应付日常生活.可是当人们面临绝境,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问题时,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才能拯救自己!例如:为自身的快乐就得满足自己的愿望,但人有一个特点,人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欲望的能力,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人就会痛苦.这种痛苦是永恒的.当愿望与现实差距大到你无法忍受时,你就会活不下去.这就是绝境的一种!2007年,国际预防自杀协会主席莱恩米沙拉透露,全世界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超过了100万,其中大学生自杀人数占其中的10%.这么多人轻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没有弄清人生真谛是导致自杀的根本原因!­

  那么,人倒底应该为什么活着?对于这个简单却深奥的问题,历史上东西方哲学家展开了深入研究.­

  希腊早期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人只要有自己的道德和信念,即使没有朋友的赞同,没有妻室、金钱和家庭,也会成功。”苏格拉底曾经在大街上打着灯笼寻找人,他是在探寻人的本质,他把“理性”看做人的本质。他认为追求知识是人生的最大快乐。从苏格拉底的生平来看,他一生都在践行他的人生信条――为知识而活,追求自己的道德和信念。苏格拉底最终为之而受迫害致死。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接过老师“认识你自己”的口号,继续进行对人的探索。他认为,人是由肉体和灵魂构成的,而人的灵魂又分理性、激情、欲望三个部分。如果要成为自己的主人,就必须首先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如何成为应该成为的人。人必须靠理性的引导成为自己应该成为的人,这就使得人应该去追求达到自己的最高素质,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使自己趋于最健全的状态。他还指出,如果要成为自己的主人,还必须抵抗来自欲望方面的强烈诱惑。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它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但是人的欲望不能支配意志,否则,人就会一味沉溺于欲望的海洋里,不能自拔,而理智此时便成为欲望的帮凶。柏拉图最后总结说人应该具备节制、勇敢、智慧三种美德,若少一种,必将破坏人生的美好秩序,败坏生活中的善。遗憾的是柏拉图并没有明确告诉人们倒底应该为什么而活?对于他而言,人们各有自己的追求,只有完善自己,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等于说给了人们交通工具,却没有目的地。要么,人只要具备三种美德,自然而然能够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或许,给所有人指定一个目的地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功利性。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认为人的幸福本身就在于善行。生命的成熟和完善属于幸福。中国的儒家也有类似主张,但也有所区别。儒家观注的主题是治理天下。其人生价值观也是围晓这一主题展开的,他们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即仁民爱物的精神境界,治理国家的智慧实践。他们人生的意义既有对于自身功名的追求,也有对于社会整体幸福的牵挂。所谓“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们对人生终极意义的理解由内心扩大至外部世界。­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是最高的和天生的善.再也想不出别的东西能成为人生的目标.他把情感作为判别一切善的准则.但是这明显地表明了理性在他的理论中受到了贬谪.如果放荡能使某些人解除痛苦,获得快乐,那么放荡也是善的.无独有偶,中国战国时候的杨朱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人活一世,唯享乐为实,唯享乐为务,仁义礼智、名利富贵都是虚假的东西,是享乐的桎梏。因此,人应该抛开这一切,投身于声色,玩命于酒海,尽情地寻欢作乐。­

  19世纪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格尔与20世纪中国学者冯友兰在人生境界观点上不谋而合.克尔凯格尔认为每个人对世界可以有三种态度,或者说有三种不同的选择,他把它叫做人生道路的三阶段.审美阶段(直接迎合感官需要的东西),道德阶段(从善恶的角度去看待和选择生活),宗教阶段.(只有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才能达到人生完满境界).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了自然、功利、道德、及天地四个境界①。其中天地境界和宗教生活方式的指向是相同或类似的。似乎达到宗教式的生活方式是人生最崇高的境界,也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不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人们设计了一个理想的未来世界,必须按照教义的规定努力修行,从而摆脱现实苦难境遇,获得永恒幸福。宗教明确告诉了人们为什么而活?目标明确却遥远,做法简单却艰难。世界上几乎所有宗教都极端鄙视甚至仇视人的肉体存在,视之曰臭皮囊,在宗教看来,人生的目的就是拯救灵魂,使我们的灵魂摆脱尘世的羁绊。而我们的肉体是属于尘世的,它充满了欲望,它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在宗教看来,肉体的欲望是拯救灵魂的最大障碍,要拯救灵魂,首先就要消灭欲望,直至消灭肉体。在《命若琴弦》中,史铁生就告诉人们:“生而不能没有盼望,活着不能没有梦想。哪怕是假的,也比没有好。”②史铁生正是从这一角度来理解宗教。在他看来,宗教不仅不是迷信,且善莫大焉,给人以精神慰藉。不错,从本质上说,宗教是谎言,但这样的谎言是善良的,也是美丽的,生命因其虚无和荒诞需要其存在。否则,人就没勇气活下去,没办法忍受漫长苦难,也没力量承载人生的荒诞、虚无。可见,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们自己心中的“上帝”。中国的老子和庄子也赞成消灭人欲,但他们似乎是无神论者。他们认为人应当清静无为,无欲无求无烦恼。“无为”,就是要我们从道的规律出发,做事遵循道,道又法自然,无为即顺其自然。无欲,就是根本不想得到什么,就自然不会失去什么,从“不失就是得”的角度看,自然就是“得”了。他们认为人们在尘世中所追求的名利,都是小术,与无限无形的“空空大道”相比,实在是不值得追求。我们努力想得到的位置、学到的本领,这些“小术”,恰恰是他人要役使我们的绳子,是我们生活的限制。那么可以把他们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寻理解为:看破生死,视万物为一,无牵无挂,无物所累,也就无忧无虑了。遗憾的是宗教也好,老庄也好,它们似乎忘了,欲望同时是人生存的基础.没有食欲,人便要饿死;没有性欲,人类便要灭绝。绝欲也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叔本华提出人的生存就是欲望,没有欲望便不是人。尼采认为人就是欲望。尼采大声呼喊:这种欲望其实是对力量的追求,使得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变成无所不能的超人!我们每个人都潜力无限,正是这样的欲望让我们不断把潜力提高到极限。极限是什么,尼采说,这就是太阳。这话让人震惊,却无疑象征着人类的意志力。看来宗教境界的人生追求的可行性将受到严峻考验。­于是,宗教改革者想出各种办法补救.其中,马丁路德反对教会的苦行禁欲的做法,认为满足人正常自然欲望是上帝许可的,也是合理的,人们通过日常工作和正常的家庭生活,一样可以获善求救.他认为“上帝创造女人,就是要你和她同居。”这样一来,基督徒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得到缓解,但事实上这种解释是否得到过上帝的许可还是个大问题。彼特拉克大声疾呼:“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爱拉斯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荷兰人文主义学者,他说了一段很有代表性的话:“人生的目的首先在于寻欢作乐。的确,如果你把生活中的欢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么?”这同伊壁鸠鲁和杨朱的观点是一致的。即人应当为快乐而活。人文主义者认为自然状态就是人类的最高本质,因而是人生的最高样式。从启蒙运动时期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可以得到映证。­

  德国的海德格尔是上世纪比较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他提出:如果我明天死去,那么我今天要干些什么?这样就把这个人的全部真实的人生观暴露出来了.当然,人会感到害怕,正是这种害怕,迫使人们寻找明确而坚实的人生意义.遗憾的是伟大的无神论哲学家最终皈依上帝,在人生的终极意义这个问题上显得迷茫困惑.他说:“哲学将不能引起世界现状的任何直接变化。只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萨特是与海德格尔同时代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本质。凡是追求自由的行为,都是道德行为,也都是值得肯定和有价值的行为。但是,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人活着就是要做他自己。可是,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呢?还是让人一头雾水。­

  19世纪的马克思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他在中学时代就展示了他与众不同的人生观――他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以外的大多数哲人都是从内的角度来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而马克思将视野扩展到了人的外部世界。马克思的理念无疑是崇高的。问题在于他的学说继任者把这种对外部世界的观注极端化到忽视人的内在需求。其次,马克思的人生理念能解决所有人的生存困惑和迷茫吗?假如一个人对生活绝望到快要自杀,比如全身瘫痪,没有了生活的乐趣,他要寻求的是安乐死而不是解救全人类。

  每个人都应该问一问自己为什么活着?有人为上帝或未来而活;有人为知识智慧道德而活;有人为享乐而活;有人认为人活着就是痛苦无聊,绝食而死是最高境界(不为什么而活――轻生)。也有人为社会而活;以上各种活法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为自己而活,为别人而活。但笔者认为,在众多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追寻之中,人们始终都有一个时隐时现的要求――使自己愉快起来。追求现实享受,醉生梦死,是为了获得短暂的肉体的快乐;信仰上帝,忍受苦难是为了将来的永恒快乐;获取知识、智慧,完善道德,是为了灵魂的安顿;为别人为社会而活,可以得到肯定,使身心愉悦。追求死亡是为了脱离痛苦。正如爱拉斯谟认为那样:“人生的目的首先在于‘寻欢作乐’。的确,如果你把生活中的欢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么?”但不可否认,人的快乐有大小之分,长短之别,高下之差。快乐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追求快乐的行为不全是可耻,它是人的天性。有意义的人生可以追求高尚的快乐。­

  还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我们人的确具有与动物不同的社会属性。即使是宗教也有着主张普渡众生,拯救世人的理想。比如佛教徒剃度修行叫做“出家”,却也不能走出社会。还要做着超度亡灵,劝人向善的活动。为“知识而活”这个目的相对抽象,少有人能够做到。但最后也是要完善自身来适应社会或者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为社会服务。至于醉生梦死的享乐行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的确是一部分人生活的目标,但这必须有一个前提,即与世无害。像古代的皇帝的那种奢侈享乐的方式,是以牺牲天下的利益为前提的,这必然要受到天下的唾弃。所以,那种与世无害的享乐行为从理论上讲也是可以成为人的生存目的的。马克思所说的为全人类而活,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这种目的固然不错,却是极少数人能够做到的,笔者认为太脱离现实。

  所以,笔者认为人应该为“快乐”和责任而活。这个“快乐”应当是不同于一般的肉体享乐,也不是一种短暂的喜悦心情。而是由一定的物质条件支撑起来的内心长久的安定平静愉悦的生存状态。这种责任应当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个体差异而承担的或大或小的责任,包括家庭的,社会的责任。让自己生存得快乐,为别人尽到应尽的责任。当然,“快乐”与责任在特殊情况下会发生冲突,这是人类永恒的难题。我们回答的问题是“人为什么而活着?”,答案就是快乐和责任。而如果问“当快乐和责任发生冲突时怎么办”,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参考书目:

  本文主要参考自吴光远:《听大师给你讲哲学――活着究竟为什么?》中国民航2006-02-01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②史铁生:《灵魂的事:关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百花文艺社2005年4月

TAG:
顶:10 踩:9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04 (73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02 (66次打分)
【已经有69人表态】
9票
感动 感动
10票
路过 路过
8票
高兴 高兴
6票
难过 难过
7票
搞笑 搞笑
9票
愤怒 愤怒
9票
无聊 无聊
11票
同情 同情
  • 上一篇:行旅
  • 下一篇:亲爱的,晚安
  •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江西吉安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吉安微搏

    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