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级运动员证书管理混乱到为少数人设置“三模三电”竞赛,从马拉松比赛替跑到
考生华侨身份造假……近年来,有关各类高考加分的事件屡屡曝光,严重影响着
国家考试的公信力。
在今年7月
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后,教育部等五部门19日公布了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的方案,主要针对奥赛、科技类竞赛以及体育特长生的加分两大类。
这项措施如一枚“重磅炸弹”,不仅直击民众反映最强烈、问题最集中的高考加分领域,也将影响中小学屡禁不止的“奥数热”和“特长班”。正如教育部
学生司有关负责人所说,此举不仅是为了严格规范招生管理,维护教育公平公正,更是要积极引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大力削减:杜绝舞弊“钻空子”
根据高考加分调整方案,原来可具备保送资格的奥赛全国决赛获奖学生、科技类竞赛相关获奖学生以及在奥赛省赛区摘取一等奖的学生今后都不再具备保送资格,而是可在同等条件下,由学生申请的高校优先给予
参加本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资格。
“应该说,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研讨,这部分的政策调整力度较大,这也是我们针对曝光比较频繁、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域所作出的政策考虑。”教育部学生司有关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指出,在奥赛和科技竞赛领域的高考保送政策的初衷是为了选拔拔尖创新人才,但在执行过程中却产生了较大偏差。过去,由于奥赛项目覆盖面较广,其中数学、物理、 化学等科目均是高中阶段的主干课程,在全国比赛获得三等奖以上以及省赛区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可以不参加高考、只参加高校组织的考试后直接进入高校学习,这就使奥赛具有了很大的功利性和诱惑性,许多家长和学生也产生盲目跟风的心理。
从学生层面看,有些
孩子“为了竞赛而学习”,获奖进入高校后在所获奖的专业学习吃力,甚至出现转专业的情况;还有学生在奥赛中没有获奖,但由于在奥赛学习中投入精力过大而影响了正常的中学学习,反而影响了高考成绩。从学校层面看,奥赛对各级基础教育学校影响较大,许多地方都将奥赛成绩列为小升初、初升高的重要参考指标,这种负面传导效应对 基础教育阶段的正常招生秩序产生了很大影响。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的省级竞赛和科技类竞赛缺乏有效监督的问题不断浮出水面。同时,在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地方为不符合国家二级运动员要求的学生颁发“假的真证书”,一些地方出现了体育测试替考、替跑等现象。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教育部对特殊类型招生和高考加分的保送工作进行了全面调研,从项目合理性、分值照顾强度、政策约束机制、监督管理和处罚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在广泛和反复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体育部门在内的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这套调整方案。
科学设置: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目前,我国的高考加分项目是在全国统一设置框架和要求的基础上,由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自行决定项目和分值。地方自行增加的加分项目在报教育部备案同意后,只适用于生源地所在高校。每个项目的加分分值不超过20分,且不得叠加。
教育部学生司有关负责人指出,近年来,各地在规范和调整特殊类型高考加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在奥赛和科技类竞赛方面,江苏和湖北已全部取消奥赛和科技类竞赛加分,云南已完全取消奥赛加分,另有14个省把奥赛和科技类竞赛加分分值限制在10分以内。全国已有10个省对体育类项目不给予加分,10个省把分值限制在10分以内。
根据刚刚公布的调整方案,教育部等5部门要求各省从加分项目是否合理、加分分值是否合适、约束条件是否增加,监督管理如何加强,违规惩处如何加大等5个方面考虑,全面清理地方加分政策,在认真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关方案,在明年高考结束后报教育部审核,同意以后再行
实施。
“这项措施削减了高考加分项目的功利色彩,对于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和转变家长观念都具有深远意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指出,对相关学科真正有兴趣、有潜能、有特长的学生仍将脱颖而出。有关高校对这类学生的 选拔也将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调整方案将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限定为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等8项。在上述运动项目之外允许各省份增加一般不超过2个强身健体类项目。
教育部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强调,体育特长加分政策主要是鼓励有兴趣并且达到一定运动等级的学生进入高校,为推动院校体育运动的开展起带头作用。因此,在设置加分项目时,要选择普及性强,健身效果好的项目,这将有助于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大众化、基础化的体育
活动中来,帮助他们增强身体素质。”
严厉“打假”:保证招生规范有序
对高考加分项目的调整仅是高考在确保过程公正中的一个环节。据了解,教育部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加分资格或身份造假。
目前,根据规定,凡拟申请获得高考加分的考生信息要经历国家、省级、高校和生源地所在中学的四级公示。
“针对以往出现的一些问题,今年我们要求中学对相关考生进行公示,并且要延长公示时间,就是要加强基层监督,让最熟悉考生的师生来参与监督。”教育部学生司有关负责人说。同时,严格考生资格审查,申请加分的学生要在通过申请、审核和公示这三道程序无异议后才能获得加分资格。一旦发现违规造假,何时发现何时取消资格。
据了解,从2008年开始,教育部着手对六类加分类项目的学生资格审查进行规范。今年教育部又出台一些新规定,比如:继续开展省级优秀学生要参加省里统一评选,评选的省份要公布统一评优办法,公示获奖优秀学生的信息及其事迹材料;体育类和艺术类特长生要参加省里统测,同时
文化成绩要达到一定标准;报考小语种类考生从提前单独招生调整为参加统一高考,在提前批次录取;对少数民族考生的身份变更程序等审核更加严格;对“假华侨”等境外学生回国参考加入一些限定条件。
2005年以来,教育部通过实施高校招生“阳光
工程”,加强公开公示和社会监督,加大违规惩处力度,总体上保证了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和规范、有序,得到了广大考生、家长和社会的充分肯定。每年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上公示的各类享受高考加分政策的考生达几万人。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监管方式,做到测试标准国家出、测试项目有要求,测试全程有录像,测试成绩当场公布,测试程序有规范,纪检监察部门有参与,真正确保高考加分从考生申请到最后录取的全程监督。”教育部学生司有关负责人说,“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确保最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维护高考招生秩序的稳定,捍卫教育制度的公平公正。”
奥赛、体育特长生
加分项目调整主要内容
本次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项目调整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格。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
二是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或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获奖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
三是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一等奖并被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遴选为参加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保留高校招生保送资格,经所报考高校测试后决定是否录取。
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四点:
一是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并参加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统一测试达到相应标准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
二是对于仍然保留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的省(区、市),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测试项目限定在中学普及程度高、锻炼效果好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等8项。各有关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还可根据本地中学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在上述运动项目之外增加一般不超过2个强身健体项目。
三是要求申请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资格的学生,须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其所在中学出具的考生体育特长情况说明与推荐材料(相关信息应提前在所在中学公示),以及所获运动员等级证书及相关参赛证明材料(秩序册、成绩册、获奖证书,集体项目运动员还须提供上场时间证明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会同体育部门对申请高考加分的考生所提供的证明材料进行审核。
四是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统一测试须全程录像,学生测试成绩现场公布,通过测试达标者须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其所在中学指定地点公示,公示无异议的学生方可获得高考加分资格。部分运动项目的省级统一测试标准由教育部制订。
据悉,按照“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的原则,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一的学生将开始适用调整后的新办法。
2011年之前已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仍执行调整前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