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新闻 | 吉安概况 | 吉安规划 | 县志 | 江西新闻 | 国内新闻 | 旅游风俗 | 特产美食 | 亲子健康 | 房产情感 | 数码科技 | 网络互联

保定:孤残儿童有了幸福新“家”

热度216票  浏览1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进入吉安论坛 时间:2010年9月28日 17:48

9月21日上午11时,“爱心妈妈”郭清玲准时把5名孤残儿童从幼儿园接回家。小家伙儿们非常兴奋,4岁的党佳宁和7岁的党育华在客厅的地毯上打起滚来。郭清玲要去厨房准备午饭,党佳宁抱住她的腿不撒手。“这些孩子一刻也不愿意离开我,有时故意耍赖。”郭清玲一脸慈爱地说。

向妈妈撒娇本是儿童天性,但是这些从小生活在福利院的孤儿,起初根本不知道“妈妈”这个词的涵义。“爱心妈妈”张亚娟告诉笔者,孩子们刚开始叫她“阿姨”,教了很长时间才会喊妈妈。“知道什么是妈妈,才能知道什么是家,什么是爱。”张亚娟说。

进入类家庭之初,孩子们不习惯与人交流,自私、封闭、冷漠。党佳宁非常霸道,谁碰他的玩具就打谁,是家里的“小霸王”,妈妈教育他要学会与别人分享;4岁的党小冬脾气坏,稍不如意就把尿盆扣到别的孩子脑袋上,妈妈引导他要和人团结;8岁的党丽待人冷漠,不爱说话,妈妈多次和她谈心,告诉她要勇敢地和人交流。经过4个月的家庭生活,孩子们的性格变开朗了,开始愿意与人交流,也懂得了去关心别人。让郭清玲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天6岁的党峰主动提出,要照顾盲童弟弟党佳宁,带他上厕所,帮他穿衣服。张亚娟每次回到家,孩子们则争先恐后地把拖鞋放到她面前,帮她换鞋。“对于孤儿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回归家庭。”保定儿童福利院院长李红旗说,福利院里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残疾,自理能力差。在集中养育时,15个护理员面对90多名孩子,照顾难以面面俱到。很多孩子长期躺在摇篮车里,眼中的世界只是头顶一方小小的天花板。缺少交流,缺少关爱,导致一些孩子三四岁不会说话,六七岁不会走路。“类家庭”给了孩子一个稳定的情感依托,最大限度地营造出接近家庭的成长环境,培养了他们的家庭观念和社会沟通能力。让孤残儿童最终能够回归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这是创办类家庭的初衷,也是最大的目标。

TAG: 儿童 孤残 幸福
顶:8 踩:13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21 (67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08 (64次打分)
【已经有64人表态】
10票
感动 感动
11票
路过 路过
9票
高兴 高兴
9票
难过 难过
5票
搞笑 搞笑
7票
愤怒 愤怒
4票
无聊 无聊
9票
同情 同情
  • 上一篇:某些习以为常的保健谬误当修正
  • 下一篇:热爱劳动,别让孩子停留在口头上
  •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江西吉安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