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国河北的志愿者
今年7月,10名河北援埃塞俄比亚青年志愿者圆满完成一年的志愿服务。8月下旬,刚刚回国的他们中有8人又重新返回埃方工作。从事志愿服务的经历,使他们眷恋着那片异域土地―――
平凡中体会志愿者精神
杨朵永远忘不了去年刚到埃塞俄比亚的第一夜,屋里停水停电,自己孤独地躺在床上,当时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坚持下去。”
当地没有酱油、醋,只有盐和油,主要食物是一种酸酸的叫做“英吉拉”的发酵食品。饮食习惯的不同,让他们适应了很长一段时间。
对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志愿者们来说,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寂寞。白晓明服务的单位是埃塞俄比亚农业部下属的一所农业教育培训学院,位于一个自然保护区内,非常偏僻。“那里没有手机信号,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视,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听到的是远处土狼的嚎叫。”但是想到志愿者的责任,想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白晓明介绍说,学校范围超过300平方公里,他每天骑着自行车,要走30多公里的路程去给学校各部门修理电脑。学校的电脑几乎都感染了病毒,有一半不能开机,他必须逐个检查。由于条件有限,学校只能提供给他一把螺丝刀和一支电笔,电脑又特别旧,有时候光备份数据就要花好几个小时。
蒋乐乐被安排到雅迪斯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实验室。实验室只有两根网线,却有十几个研究生要使用,于是他就自建了一个无线局域网,为学校省下了一笔购买交换机的钱。他还负责学生的实验指导工作,实验室短缺很多器材,他也想方设法让学生们完成实验。
许志兵的援助单位是在奥罗米亚州职教学院,学校有好多实验设备都是别的国家捐赠的,由于使用说明书不是英文,一些复杂的设备基本上就是摆设。他试着调试这些设备,有些电路问题不明白就请教中国在埃塞公司的工程师。不到一个月,学生们就用上了洗碗机、打蛋器和切片机。他还在业余时间开设了汉语课,在埃塞师生间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
黄先红在奥罗莫州职业技术学院担任计算机教师,一年间,不光授课200多节,还义务维修学校的计算机、打印机,为学校的老师提供了很多电子版的书籍资料以及办公教学软件。
收获友谊,也收获成长
一年的时光,志愿者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但他们却在奉献中得到了锻炼,展示了中国(河北)志愿者的良好形象。而更让他们感动的,是和当地人结下的那种深厚友谊。
白晓明向记者回忆起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周末,一个陌生人来到他住的地方请求帮助。他是一名摄影师,第二天要去镇上洗照片,没想到电脑突然打不开了。白晓明花了好几个小时把电脑修好,那人非常高兴地问要多少钱。白晓明告诉他:“我是中国河北志愿者,你们是我的朋友,不收钱。”那人热情地留白晓明在家里吃饭,拿出当地最好的食物招待。白晓明愉快地告诉记者,许多人在接受帮助后都成为他的朋友,“他们说我是半个埃塞俄比亚人,并给我起了一个好听的埃塞俄比亚名字,中文意思是‘初升的太阳’。”
归国前,志愿者们和当地人一起种下了200棵树。此时,他们中大多数人又重新踏上这片土地,这些象征中埃友谊的树会伴他们一起茁壮成长。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 |
当前平均分:-0.1 (52次打分) | |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 |
当前平均分:0.25 (53次打分) |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江西吉安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