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慧:福利院走出的大学生
今年19岁的王一慧,出生不久就住进福利院,9年前走入寄养家庭,今年参加高考,以文史类总分445分的成绩,被河北传媒学院葡萄牙语专业录取,成了我省首个寄养家庭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直到10岁还生活在福利院,9年前走入寄养家庭,今年参加高考,以文史类总分445分的成绩,被河北传媒学院葡萄牙语专业录取,成了一名大学本科生。王一慧的履历如此简单,而又如此的不平凡。她从未见过亲生父母,却在人生路上收获了许多父母般的爱。
福利院:10年爱心相伴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19岁的王一慧没有忘记带给过自己欢乐童年的唐山市综合福利院,8月14日一大早就来到福利院,探望她的许多“妈妈”,院内充满了欢声笑语。院长王志君喜不自胜,说:“这是我们福利院这么多年来,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这孩子太不容易啦!”
“我出生几天后就住进福利院了,直到10岁,是福利院的阿姨们把我养大的。”对福利院的一草一木,王一慧历历在目,她回忆说:“小的时候心脏有问题,在福利院阿姨们的努力下做了手术,现在已经好了。院里的老师、阿姨是伴我成长的最亲的人。”
当天,唐山市综合福利院为了鼓励王一慧的学习,自发捐款5700元,“真的谢谢她们没有抛下我,让我收获了和其他孩子一样的爱。这里的阿姨给了我贴心的照料,我会心存感激一辈子。”王一慧深情地说。
寄养家庭:9年大爱无声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王一慧口里的“爸爸妈妈”是2001年9月份我省首个家庭寄养模式的第一户申请家庭。那一年,王怀民、王建宏夫妇从唐山市综合福利院领回了5个孤儿,这其中就包括年仅10岁的王一慧。
“我这二女儿文文静静,挺懂事的。”8月16日下午,王怀民告诉笔者,2001年时听说福利院要搞家庭寄养模式,而自己又符合条件:大专以上毕业,家中有孩子,人品好,靠得住。于是他毅然提出申请,善良的妻子毫不犹豫的支持了他的决定。就这样,当夫妇二人的儿子满周岁那天,家里迎来了四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成立了我省第一个寄养家庭。
王一慧一直用“伟大”来形容如今的父母,“刚开始有点不习惯,我的妈妈就说,没事,慢慢来,你可以先不喊我妈妈。”王一慧回忆,“他们真的很了不起,自己省吃俭用,时刻惦记着我们,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待我们。”
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王怀民夫妇认真督促,孩子自身不懈努力,加上福利院的支持和帮助,大女儿考上了中专,王一慧考上了高中。今年,她又不负众望,成为这个家庭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
憧憬未来:梦想让爱继续
尽管已经19岁,个头已经长到1米74,是个大姑娘了,但王一慧还像那些自小没离开过父母的孩子一样,对寄养家庭的爸爸妈妈充满了依恋。她告诉笔者,“家里那么多兄弟姐妹,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非常和睦,他们和爸爸妈妈都是这个世界上,我最亲最记挂的人。”
不一样的人生经历,给了这位19岁的女孩不一样的坚强和乐观。她说,她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够做一名爱心大使。“我会努力的,为了数不清的帮助过我的人。我一定要把这份爱回馈给社会,把爱心传递下去。”
链接
家庭寄养是为孤儿、弃婴回归家庭、融入社会而采取的一种养育方式,对于发挥民间力量,减轻政府和社会福利机构的压力,塑造儿童健康心理和性格,具有重要作用。我国2003年10月份出台了《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 |
当前平均分:0.08 (85次打分) | |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 |
当前平均分:-0.14 (78次打分) |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江西吉安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