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辉映 点绿成金――吉安市凝心聚力打响“两山”转化突破攻坚战
吉安,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98年前,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星星之火,井冈山精神自此跨越时空,光耀前路。这片红色沃土赓续精神血脉,如今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植于心,以攻坚克难的决心打响“两山”转化突破攻坚战,奋力开辟惠及百姓、示范引领的生态致富路――“井冈绿”。
自2023年10月全面打响“两山”转化突破攻坚战以来,吉安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长,市四套班子领导领衔的指挥部,构建了“1+7”专项攻坚组、市县乡三级联动的组织架构,明晰了“1224”工作思路,形成生态资源集中化收储、规模化整合、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开发的全链条转化格局,走出了一条富有吉安特色的“两山”转化新路。
构建“集成”制度体系,夯实“两山”转化基础保障。吉安市建立政府绿色发展引导机制,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供给,明确政府主导责任,为价值转化“立柱架梁”。完善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机制,激发经营主体活力,通过政策激励引导企业加快生产方式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变革,将生态价值内化为企业竞争力。构建群众绿色生活倡导机制,培育全民生态价值观,通过宣传教育、设施建设、行为引导、社区示范,促进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普及,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价值的良好氛围。
强化“双轮”驱动赋能,激发“两山”转化内生动力。一方面,强化创新改革赋能,聚焦生态资源盘活难问题,创新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模式,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交易,破除“两山”转化壁垒。另一方面,强化绿色金融赋能,聚焦解决生态产品融资难问题,出台专项政策,推出80余款绿色金融产品,发布绿色融资需求项目766个,获得银行授信超106.6亿元;打通社会资本直接投资生态资源开发通道,创新推出茶票、鱼票、柚票等生态资源票证,实现相关权益、租金、股份等量化制证;全域探索开展VEP核算,强化评估结果在项目经营开发、信贷融资担保等方面的应用,增强“两山”转化活力。
畅通产业“双向”通道,提升“两山”转化综合效益。吉安市坚持“分散输入、整体输出”理念,强化生态资源摸底、确权、评估、运营、转化,着力打通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两个通道”,末端转化效益持续提升。生态产业化高效推进,完成生态资源摸底调查,绘制地上地下“有形无形”13大类30小类生态资源资产“一张图”;建成全省首个GEP核算平台,连续6年核算总值达3940亿元、位居全省第三;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整体评估机制,完成4725宗优质资源评估,价值951.3亿元;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以竹代塑”等产业,推动品牌溢价、资源整合与科产融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产业生态化成果显著,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全市共实施工业技改项目717个,省级低碳零碳负碳示范工程8个;企业碳标识认证领先,20多项生态产品及技术获得全省相关领域首张碳标签、碳足迹认证;循环经济产业壮大,全市2024年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率大大提升。
打造“四大”核心平台,强化“两山”转化关键支撑。吉安市强化生态资源收储整合、市场运作、智力支撑,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组建运营“两山”公司,实体化运营14家市级“两山”公司,延伸组建“强村”“村投”公司478家,成立吉安市“两山”产业联盟,提升市场化运营质效,上半年全市累计注入生态资源资产1443亿元,公司实现营收26亿元,同比增长57.6%;搭建生态资源储蓄运营平台,集登记、评估、开发、招商、融资等功能于一体,整合资源894万宗、生态产品1万余个,策划招商项目126个、总投资93.9亿元;打造生态资源交易平台,出台吉安市生态资源资产交易管理办法,上线运行专业交易平台,上半年全市完成各类生态资源交易10188宗,成交金额46.3亿元,交易额同比增长51%;组建“两山”智库平台,强化与科研院校合作,建设“两山”转化科技小院、“两山”学院,汇聚高端智力支撑,引入中国工程院张福锁、中国科学院郭烈锦等知名院士专家80余名,完成“两山”理论等课题研究20余项。(管萍、黄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