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守的“童心”筑起港湾——吉安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党建+”模式创新运用小记
近年来,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党建+”模式创新运用到“童心港湾”项目建设,仅今年就募集各类社会资金500余万元,新建省级及以上标准“童心港湾”示范点192个,开展各类关爱活动1240余场,直接受益留守儿童1.8万余名,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日生活,增强了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有效降低了溺水、交通等安全事故发生率,受到社会普遍好评。泰和县被评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童心港湾”建设示范县。
坚持党建引领 搭建标准阵地
“童心港湾”是以一个童心小屋、一位“童伴妈妈”、一套工作机制、一系列关爱服务、一批帮扶资金等“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留守儿童服务阵地。
我市把“童心港湾”项目纳入党委、政府民生事项,团市委联合市委组织部、文明办、乡村振兴、民政等部门成立市县乡三级项目办,积极整合基层各类场地阵地,就近为留守的“童心”筑起“港湾”。
按照“童心港湾”建设标准,我市对各地原有的阳光家园、七彩小屋、希望小屋、儿童之家等关爱留守儿童阵地进行提档升级和功能完善;坚持“共建共享、整合融合”思路,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村(社区),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学校、村(居)委会等场地,有机融合农家书屋、玩具、图书及体育器材等,整合新建标准化的“童心港湾”。
强化队伍建设 做到群众满意
通过采用专兼挂相结合方式,我市建立“1+1+N”志愿队伍,即1名乡项目办负责人牵头+1名童伴妈妈负责+N个社会志愿者配合,组建一支爱公益、懂服务、有特长的志愿服务队,有效解决了项目“谁来建设、谁来管理、谁来服务”的问题。
在择优选配一批负责任、有时间、有爱心、有责任的童伴妈妈的基础上,我市着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发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农村“五老”人员、返乡大学生等,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今年以来,全市共有500余名党员、1440名返乡大学生、30余批大学生“三下乡”团队向各地童心港湾报到。
我市聚焦提供优质高效的兴趣培养活动,由各县(市、区)团委遴选并授牌一批信誉好、有热心的社会组织担任公益伙伴,与童心港湾进行结对,落实每月一次主题活动,常态开展帮扶活动。目前,全市已授牌公益伙伴120余家,其中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募集近10万元资金,购买了一批防溺水救援设备投放在赣江两岸及结对的童心港湾所在村。
丰富活动形式 创新活动内容
我市还探索出孩子点单、共青团派单、社会化办单、群众评单的“四单模式”,提升童心港湾活跃度,积极引导孩子们参与;围绕“学业辅导、红色教育、兴趣培养、亲情陪伴、青春自护、爱心捐赠”六大服务主题,市、县团委设计统一的“工作清单”,真情守护亲情缺失的孩子。引导孩子们通过“微心愿”的方式点单,能及时办理的直接办理,不能办理的逐级上报,分类派单给青年社会组织、志愿团体、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精准高效办单,推出“点单式”服务。记者了解到,当发现孩子们普遍对跆拳道、书法、童心阅读、绘画剪纸、手工、拔河比赛等文体活动感兴趣后,我市还引导青年社会组织、青联委员、返乡大学生等,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
我市在特定时间段开展统一性主题活动,在儿童节等节假日前后,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组织孩子们前往红色文化基地游览学习,组织红领巾讲解员到童心港湾开展交流。暑假期间,我市以“青少年防溺水”为主题,开展自护教育宣讲、自救技能培训等,扩大防溺水宣传覆盖面,增强孩子们的安全保护意识。
文/王健、井冈山报全媒体记者 郭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