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新闻 | 吉安概况 | 吉安规划 | 县志 | 江西新闻 | 国内新闻 | 旅游风俗 | 特产美食 | 亲子健康 | 房产情感 | 数码科技 | 网络互联

[领航中国] 乘势而上写华章——吉安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综述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编辑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发布者:admin
热度103票  浏览2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进入吉安论坛 时间:2022年9月18日 10:44

2012年至2022年,十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十年的时间轴上,清晰地标注着吉安脱贫攻坚的进程,也鲜明地记录着乡村振兴的铿锵步伐。

回望过去,历史已经铸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将习近平总书记“作示范、带好头”的殷切嘱托当作指针、化为责任,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向贫困宣战,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市5个贫困县、570个贫困村、34.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8.9%下降到0.12%,历史性解决了区域性绝对贫困问题。

眺望前路,历史正在创造。在夺取脱贫攻坚战这一历史性的全面胜利后,吉安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探索健全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新机制,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以赴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脱贫基础更加扎实稳固、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起步。

势不可挡 浓墨重彩书写脱贫攻坚华章

时间,是历史的见证者。

回顾吉安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八年精准扶贫、五年脱贫攻坚,每一步都写满奋斗和拼搏,每一帧风景都绘就美好和希望。

2017年2月,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2017年11月,吉安县成功实现脱贫摘帽,成为全省第二个脱贫摘帽的县(市),2018年万安县、永新县成功脱贫摘帽;2019年遂川县成功脱贫摘帽;570个“十三五”贫困村于2016-2019年分四年退出,各年分别退出279个、195个、83个、13个;34.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于2014-2020年分七年脱贫,每年分别减贫4.6万、9.2万、10.3万、5.2万、2.3万、2.5万、0.6万人。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3720元提高到2020年的11822元,年均增长26%。

一组组亮眼数据,一项项丰硕成果,丈量着吉安脱贫攻坚的前进步伐,记载着吉安发展的辉煌历程。“家家建起了农家乐和民宿,村里的黄桃、茶叶、毛竹、茶树菇等特色产业兴旺,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脱贫户彭夏英高兴地说,“小儿子彭张明今年主动从广东深圳回来,不再外出打工,准备扩大家里的农家乐规模。”

彭夏英家的变化是脱贫攻坚时代背景下的独立个体的真实写照。然而,个体的变化并不是孤例。在彭夏英所在的神山村,常住人口由过去的26人增加到170多人。“以前是‘逃山求变’,现在是‘返乡创业’。”村支书彭展阳说,目前,神山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不足3000元达到如今2.6万元。

一个个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一个个贫困家庭改变命运、一个个村庄旧貌换新颜……鲜活事例汇聚、积淀而成的成绩单,映射的是吉安儿女勠力同心拔“穷根”的坚定决心,检验脱贫措施的成效。

聚焦精准方略。坚持目标导向,从贫困识别、脱贫退出、成果巩固三个层面上高标准、严要求推进落实,先后开展6轮动态调整,累计动态新增贫困户7700户、21544人,深入推进“三个到位、志智双扶、两表公开、两表认定”举措,在国家第三方评估中,5个贫困县摘帽退出漏评率控制在0.7%以内,错退率在1.1%以下,群众满意度达到97.9%以上。

致力“两业”增收。我市把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作为扶贫脱贫的根本措施和长久之策,实现了县有主导产业、乡有特色产业、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项目,98%以上的贫困人口得到了“两业”支持,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2020年贫困户人均生产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达到9324元,占总收入的78.9%,高出全省1.1个百分点。

筑牢保障兜底。紧紧围绕稳定实现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强举措、补短板、兜底线。从2020年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和省成效专项调查基础数据来看,全市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保障性指标均达到100%。

十年来,吉安积极争取上级投入专项扶贫资金51.5亿元,整合涉农扶贫资金140亿余元,实施扶贫项目3万余个,易地移民搬迁16.98万人;不断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实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18.15万户,改造棚户区159864套,建设保障房72385套。

乘胜追击 勠力同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千年梦想,今朝梦圆。“地无三尺平,房无两层高”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牢牢夯实。但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

从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吉安严格落实5年过渡期和“四个不摘”要求,接续攻坚,勇于实践,创新奋进,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成功入选全国2021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案例总结区域,井冈山茅坪、柏露、葛田连片示范区建设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并获得全国第四的好成绩,监测对象7天快速认定、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等系列创新工作获得肯定和推广。

落细防返贫监测帮扶兜底线。强化市大数据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平台建设,引入第三方调查评估,实现监测对象7天快速认定,全面形成“防贫监测”和“措施帮扶”的闭环管理。着力防范因灾、因疫和产业市场等风险,深化“遇困即扶”新机制,健全完善分层分类帮扶机制,细化过渡期各项帮扶政策,强化帮扶实效。

强化项目资金管理蓄动能。强化项目管理,聚焦成果巩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补短板三大重点,科学谋划和实施衔接项目,制定出台了项目库建设、项目实施、项目验收全链条管理办法,提升项目建设质量。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衔接资金33.4亿元,实施项目9593个。

巩固脱贫人口就业提收入。强化脱贫人口就业帮扶,通过实施精准监测帮扶、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克服疫情风险影响、全力支持返乡创业、加强统筹内外就业、促进灵活就业务工、搭建就近就业平台、健全服务保障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政策落地落实等10条措施,确保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脱贫家庭实现至少1人就业,收入有稳定来源。

脱贫基础夯实了,如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吉安给出的答案是勇闯新路。

创建乡村振兴学院育人才。在全省率先推进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纵向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网络“1+14+169+909”教学体系,横向在特色产业基地、美丽乡村精品点、革命教育基地、红色名村、景区景点等建立教学实践点和教学基地,创新“指尖课堂”“干部夜读”“田教授”等立体式教学模式,针对化、订单式培养乡村振兴各层次、各类别需求人才,累计聘请专家、讲师、乡贤等237名,举办培训班446场,培训2.8万人次。

示范创建先行探索新路径。吉安大力实施“211”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打造吉水县、泰和县2个示范县,井冈山市茅坪镇、柏露乡、葛田乡连片示范区和全市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对示范县、示范区、示范村实施集中支持、精心打造,大力实施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等重点任务,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突出特色,积极探索实践乡村振兴具体路径。

而今,在吉安大地,目之所及是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向前、一栋栋农家新居错落有致、一个个致富产业势如破竹,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房子有了,产业有了,收入增加了,一户户脱贫户走上了致富路,美丽乡村迈出振兴的步伐。

扬帆起航 斗志昂扬续写乡村振兴新篇

近日,在遂川县雩田镇珊田村的吉安水牧天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内,一根根绿色的苦瓜汲取养分肆意生长,悬垂的模样如绿色的水帘。30多名村民提着箩筐忙着采摘,准备送往全国各地。“这蔬菜大棚建起来后,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工作难度不大,时间灵活自由,赚钱养家两不误。”正在忙碌的脱贫户康桂秀说道。

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根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把发展产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市粮食产量保持“十八连丰”,粮食种植面积多年稳定在960万亩以上,总产量73亿斤以上。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实施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综合管护,截至目前,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近350万亩。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大力推广井冈软粘等优质稻品种,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特色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井冈蜜柚、绿色水稻、蔬菜、茶叶、特色中药材、特色竹木六大富民产业规模和效益持续提升,总面积超过690万亩。

在产业发展背后,是无数个鲜活个体的人生嬗变。正值西瓜上市的季节,安福县金田乡逢田村田农果蔬种植基地一片繁忙景象,几位瓜农正将多余的枝条摘除。“基地每天有8至10人务工,工资100元每天,一个月大概3000元。”基地负责人黄秀媛乐呵呵地说,“村民在基地务工不仅能有一份收入,巩固脱贫成果,还能学习种瓜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十年来,我市壮大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条,因户施策发展致富产业,有劳动能力的鼓励自主发展或参与务工,没劳动能力的以资产收益方式入股得利,全市脱贫户产业覆盖率达96.3%。大力推行吉安县“一领办三参与”、万安县“三方得利”、永新县“反向承包”等产业模式,构建脱贫户、村集体、经营主体之间的紧密利益联结和共富共享合作机制,让龙头企业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赚。

从2012年至2021年,我市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88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00家。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民合作社7623家。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培育家庭农场11028家。通过“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带动各类经营主体和农户抱团发展特色产业,组建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6家。

如今,产业发展起来,农民腰包也鼓起来了。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98元,是2012年的2.6倍,年均增长10.7%;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5165元,年均增长14.4%;农村居民人均自有现住房面积为66.9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27.8平方米。

农民在生活上有质的跨越,在生存环境上也有了稳步提升。在井冈山市荷花乡大仓村,一栋栋风格独特的民宿与周边的风景相得益彰,成为一道亮眼的风景,点缀在林海山间。游客无不惊叹:在这小乡村住,比住大城市的别墅还神清气爽。

从一个美丽乡村建设点,撬动的是全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覆盖,全面完成2.42万个村庄整治建设,打造了52个全域美丽乡镇、613个美丽村庄和7.19万个美丽庭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实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18.15万户,完成农村户厕整改8.06万座,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稳定在98%以上。

过了一山再登一峰,新的起点,吉安正向着新的奋斗目标不断进发,乘势而上绘就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画卷。

文/井冈山报全媒体记者 刘丽萍

顶:5 踩:4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06 (31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03 (31次打分)
【已经有32人表态】
6票
感动 感动
4票
路过 路过
5票
高兴 高兴
5票
难过 难过
4票
搞笑 搞笑
2票
愤怒 愤怒
4票
无聊 无聊
2票
同情 同情
  • 上一篇:[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色基因] 万安打造特色亮点品牌积蓄奋进力量
  • 下一篇:罗文江: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江西吉安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吉安微搏

    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