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出“加”效应——看吉水如何答好“双减”答卷
□周春蕾、本报记者严爱群
堵疏结合规范校外培训,证照不全的培训机构100%关停;推行“作业布置研讨机制”和“总量控制机制”,破解作业管理难题;分级包保抓好睡眠和体质,学生心理素质和体质明显增强;吉水城北学校建立星火书吧,书包“瘦身”阅读“提升”……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吉水县重点围绕“五项管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课后服务、校内减负提质四个方面精准发力,以扎实有效的行动推动“双减”落地见效,通过双减“减”出“加”效应。
课外培训机构的过量存在已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育生态。按照要求,吉水县迅速行动,统筹部署,以雷霆之势依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通过堵疏结合策略规范校外培训,多部门联合开展全面排查整治行动,工作专班开展常态巡查,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现学科类机构100%压减,58家证照齐全的机构均纳入资金监管体系,原有49家证照不全的机构,目前已关停41家,8家正在停业申办。“校外培训减少了,休息时间和兴趣爱好增加了,孩子幸福感更强了。”“双减”改革得到该县广大家长的支持和认可。
如何应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过重这一顽症及痛点,该县通过建立中小学“作业布置研讨机制”和“总量控制机制”,确保作业总量不超标、作业结构更合理,根据学生基础知识的“优、中、低”分层次布置家庭作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和初中每天家庭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分别不超过60分钟和90分钟。“从上学期开始,我们探索实行一二年级无纸笔考试,用闯关游戏摆擂台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负担轻了,学生的学习劲头反而更足了。”吉水县城北学校校长郭骁水表示,该县大力推进学生考试评价改革,通过赋能教育教学促使教学质量提升,受到学生、家长的广泛好评。
作业、学科类培训少了,课后服务吸引力显著增强。该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照“一校一案”和“5+2”模式制定课后服务方案,既解决“三点半”难题,又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城南第二小学采用“1+N”课后服务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体育、艺术、阅读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举办京剧联唱、棋弈、机器人大赛、剪纸等活动,极大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近日,该校入选全省100所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特色示范校。截至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参与学生61403人、教师4146名,参与率分别达到94.86%和95.66%,学生和家长满意率分别达到96.48%和96.57%。
“双减”政策的实施落地,进一步促进了校长、教师、家长及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更加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更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素质提高。该县制定出台“五项管理”“1+X”方案制度,实行责任分级包保制度,抓好学生睡眠和体质管理。科学制定学生的睡眠计划,确保各阶段学生睡眠时长达标。开足开齐体育课,严格执行“两操”制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及每天锻炼1小时,建立并全面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目前,该县100%的学校完成体质健康测试,全面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