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吉安特别报道 —— 感党恩 谋发展 促振兴】绘就民生新画卷——吉安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巡礼(四)
吉安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全景。记者 郭弘毅 摄
以幸福为主题的画卷,必须用民生的画笔来精心勾勒。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十年来,《若干意见》涉及我市的131个事项获得全面落实,全市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加强教育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补齐美好生活短板……回眸过去的十年,是我市民生社会事业加速发展的十年。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入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民生工程新路径,各项民生事业迈上新台阶,民生保障更加坚强有力,一幅写满百姓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画卷徐徐展开。
十年来,全市新建成各级各类学校近500所,新增学位超20万个,全市公办幼儿园从2011年183个猛增至2021年的1049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6.7%,井冈山大学深入推进同济大学对口支援工作,加大校际合作力度,与国内6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吉安文化艺术中心、吉安体育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建成营运;我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320所,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41名,每千人口注册护士2.53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个,村卫生室3633个,人均寿命提高3岁,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成立,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市中心人民医院等扩建搬迁……一组组数据,见证着吉安市民生事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印证着井冈儿女在高质量发展中所感受到的民生“温度”、收获的幸福“质感”。
做强教育:让孩子们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在永丰县上溪乡礼坊畲族村幼儿园,小朋友们在嬉戏玩耍。过去,偏远的山区是没有幼儿园的,只能等孩子们适龄后,直接接受义务教育。2017年,该村成立了公立幼儿园,这个学期班上有32名学生。这不仅解决了幼儿上学难,还为农村家庭减轻了负担,免除了后顾之忧。
2019年9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吉安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在井冈山市和遂川县正式启动了“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项目。自实施“一村一园”计划以来,教育资源布局得到不断调整和优化,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高,山村幼儿园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切实促进了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全市共有287所山村幼儿园投入使用,新增公办学位9000余个,在园幼儿5000余人。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民生之基。这十年是吉安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10年。十年来,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统筹优化教育布局,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教育办学规模、效益、质量同步提升,吉安教育步入了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为“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居住在市中心城区,你会发现:一台台工程车来回穿梭,一座座塔吊有序作业,一栋栋校舍拔地而起;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新吉安一中、新吉安八中、杜鹃路小学、市保育院三部等新学校相继建成。这些新学校的建成,是吉安市教育事业扩容提质,健康、快速发展的生动缩影。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一脉传袭的家训,护养了千百年庐陵才俊的不灭火种,亦演绎出了“三千进士冠华夏,一大书院扬江南”的辉煌教育史。今天的吉安,市委、市政府自觉担负起传承庐陵文脉、匡复庐陵学风的历史使命,始终把教育摆到吉安发展升级的战略高度来布局谋划,按照“负责任地办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念,全力推动吉安教育补差距、优布局、提质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解决群众“有学上”仅仅是吉安市推进教育强区的第一步。为了提升整体办学水平,让大家“上好学”,我市全面落实校长专业标准,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切实加强校长队伍选配、引进、培育和考核,努力培养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的师资队伍。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从"一个都不能少"到"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十年来,我市学生发展路径更加多元,教师队伍建设体系日渐完善,吉安正朝着教育强市的目标大步迈进。
守护健康: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前不久,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通过开展血管介入手术,成功救治了一名9岁创伤危急重患者。"真的非常感谢东方医院,医术精湛。"家属激动地说。
吉安作为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是一块短板,是制约民生改善的突出瓶颈。问题倒逼,民生所盼。2015年,我市在国家的帮扶下,打破医院自建自管的思维定势,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充分打好老区的红色牌,把吉安的红色优势与发达地区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共同建设一所高质量的新三甲医院:上海东方医院吉安医院。
专家团队在吉安的驻守,全面支撑着各学科发展,使吉安区域的疑难杂症诊断突破了无数个零……如今,医院各项业务主要指标达到公立医院改革要求,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已带动吉安区域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而这只是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我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全面覆盖,人均预期寿命提高3岁,还荣获首届"健康中国"标志城市称号。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成效显著,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随着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加快发展,许多吉安人都体会到了家门口就医的便捷服务。这些年,我市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为契机,着力加强基层服务阵地建设,大力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环境,全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如今,我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320所,有医生10661名、护士11174名;迁建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心人民医院、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等相继扩建搬迁……随着这些医疗机构的建成并投入使用,越来越多的群众实现了就近就医的愿望。
如果说在普通群众的眼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最直观的体现是就医更方便了,那么在脱贫户的眼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最直观的体会就是再也不用为医疗费发愁了。对此,遂川县堆子前镇的建卡脱贫户李良生有着切身的感受。七旬老人李良生是五保户,于去年查出肺功能衰竭,一直在遂川县人民医院治疗。其侄子告诉记者,近一个月的住院治疗都没有出一分钱。
让贫困群众基本医疗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政策的内容之一。市医疗保障局自成立以来,大力夯实医保扶贫工作机制,不断做实做细医疗保障扶贫工作,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口看不起病、不敢看病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医疗保障托底保障功能全面体现,为全市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切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地,为脱贫攻坚筑起一道道"健康防线"。
补齐短板:为群众解锁"幸福密码"
"现在小区井然有序,上下楼一键乘梯,别提多开心。"家住市电信宿舍小区八旬老党员龙华里开心地说道。该小区建于1998年,位于市中心城区,约170户居民,退休老人占60%以上。小区楼房立面破旧、楼道逼仄、通道狭窄,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
如何让"旧"居民过上"新"生活?2021年,我市把老旧小区改造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清单,全市108个老旧小区华丽蝶变,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排名全省前列,为城市发展补足短板、添足动力,切切实实"改"到百姓心坎里。
每个县(市、区)都建有一所300张以上床位的护理型综合养老院;全市已完成公办养老院提升改造94家,占比43.1%;全市建成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63处,覆盖94.53%的城镇社区;建成社区嵌入式养老院36家,其中医院举办养老院11家……闪亮的成绩单背后,凸显我市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成立了吉安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并制定下发了《2021年吉安市养老服务工作要点》,细化了全年目标任务。目前,全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246所,其中公办养老院210所、公建民营13所、民办23所,床位15036张。现有城乡各类居家(互助)养老服务设施363个和1439个,覆盖94.53%的城市社区和57.15%的农村行政村。全市乡镇敬老院改造提升新增立项38个,在建项目36个,新增有效床位2225个,其中护理型床位944个。
全市建成13个县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和一批综合性、示范性日间照料中心,所有县(市、区)持续为特殊困难老年人购买助急、助安、助洁、助行、助医等服务,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切实将市委、市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落到实处,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开饭了!"在吉安县官田乡大塘背移民村的活动中心,每天几乎都有近20个老人聚集在这里用餐。自养老餐桌项目启动以来,每位老人每天只需出2元钱即可吃中餐和晚餐。为重点解决密度大、独居、纯老家庭的高龄老年人以及生活自理困难老年人的日常用餐难问题,2019年起,我市多地推行了"尊老餐桌"工作。
这一个个笑颜绽放的故事,都有一个主题叫幸福,都有一种情愫叫帮扶。
振兴发展这十年,井冈儿女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和继往开来拓新天的精神,让脚下这片红色土地熠熠生辉。全市人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将民生答卷写满获得感、幸福感。
文/井冈山报全媒体记者 范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