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村共建基地 三方共享红利 百嘉“飞地”养鸭养出集约振兴路
吉安新闻网讯 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主要课题。万安县百嘉镇距离县城10分钟车程,土地金贵、用地紧张,针对各行政村产业发展用地紧缺问题,该镇坚持集约理念,创新探索“飞地”模式,借力实力企业,将全镇8个行政村的产业发展用地需求“打包”,选定一个村的闲置地,共同发展肉鸭养殖产业,实现了企业盈利、农民获利、集体增利。
用地紧张制约产业发展。“找不到合适的地块”是百嘉各村普遍存在的苦恼。为推进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该镇立足实际找门路,成功“牵手”温氏集团,准备发展效益较为稳定的肉鸭养殖产业,却发现各村都拿不出地块来建鸭棚,只有黄南村有块符合要求的闲置地。怎么办?该镇大胆创新,探索以黄南为点,其他7个村“飞”过来,根据各自实力,分别建设1至2个大棚,共同打造9个大棚连片的肉鸭养殖基地。
既借力温氏集团,又集中产业扶贫资金和帮扶单位吉安市检察院的帮扶资金,黄南村全面完善了基地的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将基地打造成了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养殖基地。同时,该镇坚持村党总支引领,9个大棚统一承包,由温氏集团托管,从种苗到养殖到销售,全过程深度合作,并优先安排村里的脱贫户、重点监测户进基地务工。
黄南村党总支书记李小文,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个鸭棚,村集体可得年租金6.8万元;1个鸭棚一批能养1万只鸭,养得好,一批鸭就能赚8万多元,1年能养3.5批鸭,少说收入也有20多万元;长期在基地务工的群众,1个月工资能挣到4000多元……“你看,是不是真正的企业盈利、农民获利、集体增利?”李小文笑着说,“这一个基地,给8个村的村集体都带来了推进乡村振兴的底气!”
文/ 井冈山报全媒体记者 蒋阿平、朱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