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赣声】王少玄:将优秀教师流动机制纳入《义务教育法》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记者王琴红、实习生邹兵兵报道:乡村中小学承担着普及义务教育、提高乡村人口素质的重任,但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城乡学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吉安市委书记王少玄建议,从立法角度将优秀教师流动机制纳入《义务教育法》,明确和规范各地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职责。
王少玄指出,优秀教师单向流动是造成城乡学校发展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教师主观愿意从乡村流向城区,每年有不少教师通过选调考试进城任教,乡村学校日渐成为城区学校的“教师培训基地”。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乡村适龄儿童向城区学校集中,造成城区学校教师日益紧缺,出现无教师可交流的窘境。
公开报道显示,2014年,江西省已在南昌县等11个县(市、区)开展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试点,2015年扩大到52个县(市、区),从2016年开始,全省各市、县(区)全面推行交流轮岗改革。
王少玄称,从这几年吉安市实施情况看,交流轮岗在推进县域内优秀校长、教师资源共享,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瓶颈制约,包括政策保障落实难、交流轮岗形式少和教师交流意愿低等问题,成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为此,王少玄建议,出台配套保障措施,缩小城乡办学条件差距,注重对交流轮岗教师的人文关怀,建立交流轮岗激励机制,着重解决交流轮岗教师编制、职称评聘、待遇保障等问题,推动优秀教师规范化流动,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