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暑期防病健康提示(二)
1、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托幼机构的小朋友。7月,我省手足口病仍处于流行期,在暑托班、兴趣班等机构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家长们做好防范。
防病提示:
多通风,居家每天开窗通风2至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勤洗手,儿童外出玩耍归家后,要用流动清洁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续至少20秒。洗完手后用干净纸巾或专用毛巾擦干。晒衣被,儿童的衣物、被褥要经常换洗、曝晒。常消毒,儿童的餐饮具、玩具和居室地板、桌面等要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喝开水、吃熟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未煮熟煮透的食物。早就医,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要及时就医。EV71疫苗接种,EV71病毒是目前手足口病病例转为重症的主要血清型,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防止(自愿自费接种)。
2、毒蕈中毒
毒蘑菇又叫毒蕈,是指人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的大型真菌。毒蕈中毒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分为8种类型: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光敏性皮炎型、急性肾损害型、横纹肌溶解型和混合型。目前进入雨季,蘑菇大量繁殖,我省因误食毒蘑菇而引发的中毒事件屡有发生。
防病提示:
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采摘、不销售、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购买时要提高鉴别毒蘑菇的能力,不吃不认识或没有吃过的蘑菇;不要轻信一些不可靠的鉴别毒蘑菇的方法。有些说法,如颜色鲜艳、样子好看或蘑菇盖上长疣子的有毒,不生蛆、不长虫子的有毒,有腥、辣、苦、酸、臭味的有毒,碰坏后容易变色或流乳状汁液的有毒,以及煮时使银器或大蒜变黑的有毒等等,这些说法是有局限性或有误的。
误食后急救措施:误食了毒蘑菇后,应及早治疗,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首先考虑排除体内毒物,防止毒素继续吸收而加重病情。中毒初期可使用物理催吐或药物催吐进行排毒。将误食的毒蘑菇催吐后,及时送医院进行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确救治,如洗胃、灌肠、输液和利尿等救治措施。
(井冈山报全媒体记者胡正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