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潭坵梨“火”了
7月11日上午,新干县潭坵乡首届潭坵梨采摘节在阵阵果香中拉开帷幕,让夏季三伏天的新干县更加“火热”。如今,市民们谈论最多的是采摘梨的乐趣,吃到梨时的甜蜜。
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南昌综合试验站站长周超华说:“潭坵梨以质取胜,不仅‘火’遍全县,还‘火’爆了赣北甚至江西,是近十年来难得一见的‘梨’现象。”采摘节开幕式上,周超华高兴地为潭坵翠冠梨基地授予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南昌综合试验站示范基地牌匾。
小基地作大示范,潭坵梨成为继海木源之后潭坵乡的又一张“新”名片。潭坵梨为什么能“火”?它的背后到底蕴藏着什么秘密?
首届潭坵梨采摘节现场,前来采摘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路上的车子排成了长龙。基地负责人邹江平开心地笑了,他告诉记者:“采摘节的举办远超预期,当天就销售梨近万斤。线下的火热也延续到了线上,许多外地朋友看了采摘节现场视频后,纷纷在网上下起了订单。初步统计了下,大概有1000单呢!”
“自创梨品牌,融入梨体系,带火梨经济。”邹江平感慨地说,他的梨经历还真有点丰富:2004年,占地200余亩的梨基地成立,种下梨树5000棵,2017年扩园,梨树数量达到1万余棵,基地成为当地最大的梨园。2017年前,因缺技术导致果树病虫害严重,年产量只有一两万斤,梨的品相和口感都较差。2019年,基地聘请省农科院老师做技术顾问,采取重剪压枝、加强水肥科学管理及病虫防治,促进基地周边的环境利于果树生长,产出的梨口感甜,无杂质,且个大皮薄,年产量逐年上升。2020年,基地涨水被淹,损失惨重。他重树信心,攻坚破难。
这几年在政府的帮助下,邹江平还做了关键的两件事:一是创“潭坵梨”品牌。他主动融入全国梨产业技术体系,通过申报示范基地,取得南昌站的技术支持,在多次参评中,潭坵梨不仅荣获“赣北早熟梨评比金奖”,还获得“全省第二届优质早熟梨鉴评铜奖”。二是开通双渠道销售模式。2021年,基地逐渐进入丰产期,预计2023年产量可超100万斤。为促进梨的销量,带火梨经济,基地线下主动融入全域旅游战略,通过主动蹭国家4A级旅游景区海木源景区“夏季竹林漂流”的热度,举办采摘节,点燃乡村旅游的热度,巧妙地将优良农产品变身旅游商品,既丰富了乡村旅游业态,又为乡村振兴找到了发展的支撑点。
梨园变游园,田园变景区。潭坵梨“火”了,新干的旅游更“热”了。
文/ 彭建新、陈宇星、井冈山报全媒体记者 肖莉华